第一三八章 將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2 / 3)

欽此”

文朔宣讀完聖旨,足利義滿雙手高高舉過頭頂鄭重的接過聖旨,然後再次跪拜叩謝上國天恩,這才緩緩的站起身來。

看到足利義滿已然起身,文朔再次上前一步深深一揖說道:

“大明內宮監太監鄭和見過大師。”

足利義滿一下子沒有想到會有這一項,看到文朔的態度這麼友好心裏很高興趕忙伸手攙住文朔說道:

“上差大人不要太客氣了,以後咱們就都是一家人了。一家人何必這麼多禮數呢?上差大人遠道而來,鞍馬勞頓實在是辛苦的緊。還是不要客氣的了,此處離京都尚遠,請上差大人等車移駕京都咱們再慢慢詳談。”

兩個人像是老朋友一般互相的謙讓,最後終於是前麵是足力義滿的儀仗隊帶路文朔的大明欽差儀仗在後麵跟隨。

其他的大名了什麼的看到明國欽差竟然是不像其他那些來到倭國的使臣一樣趾高氣昂,原本那還抱持著有點敵視的態度也是有所緩和。

不一日功夫,一行人就到達了京都。之前足利義滿也是熱情洋溢的想叫這位來自明國的上差,但是文朔很委婉的拒絕了,說是自己是來自大明的臣子,要是住到足利的北山殿的話會被認為是僭越的,不符合禮數所以他還是住到京都城的驛館裏比較好。

這個決定雖然使得足利義滿感到十分的不快,覺得好像是自己慢待了使者一樣。但是作為上差的明國使者這麼說也隻好答應著。

於是在京都的驛館裏又是一頓雞飛狗跳的折騰,把驛館的裏裏外外裝飾一新,把原先住在驛館裏的人統統趕了出去,專門為上國的使者騰出地方。

由於足利義滿已經很久沒有回到京都了,所以在京都鎮守的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持在城外二十裏外迎接上國使者和自己父親的大駕。

在此期間,文朔對這個足利義持很是關注,作為足利家族未來的繼承人,倭國未來的掌權人足利義持這個人的個人行為將深深和帝國做上鏈接。

但是文朔發現這位征夷大將軍對於他到來好像是根本不怎麼上心似的,僅僅是在禮儀上表現的比較客套。在他的眼睛裏對於明國甚至可以說是有那麼一點點的厭惡。轉而對於足利義滿這個問題上,也沒有兒子見到自己的父親的那種表情也僅僅是比較恭敬而已。這就叫文朔很擔心,一旦要是政權交到這樣的一個並非親明的人手裏對於明國來說那不啻於一場災難,甚至是可以認為倭寇在明國的泛濫會不會有足利義持在幕後做推手呢?

事實上文朔的觀察力還是十分敏銳的,在曆史上就這位足利義持等到他掌握了政權以後直接就終止了和明朝的貿易並且拒不向明朝稱臣,甚至是鼓動那些落魄的武士到明國去劫掠。

並且文朔還發現這位征夷大將軍和那位在碼頭上勉強下跪的大臣關係非同一般,甚至是到了挽手相攜的地步,文朔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一定要搞清楚這中間到底有什麼!

牆上是幾幅來自明國的字畫,一看就不是凡家手筆。地板上鋪著厚厚的地毯,雖不是來自波斯的地毯但也是奢華至極。中間是一條長長的書案,上麵擺滿了鮮花果點,沿著書案一溜擺著來自明朝的瓷杯,一陣陣茶香不時的飄灑在每個人的鼻息當中。

文朔和足利義滿的人分居書案兩側麵麵相對非常類似於後世的談判桌。

文朔先是把帝國皇帝朱棣關於兩國開展貿易的事情以及帝國的附屬條件提了出來,當然這些在南京的時候都已經和倭國的人協商好了,現在隻是對於這些事情做一個正麵的回應,一旁的書吏正在筆走龍蛇把每一句話都記載下來為的是好友一個官方的正式文書。

當談到關於聯合明國對於倭寇進行圍剿的時候所有的倭國人都是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看是聆聽,這不僅僅是牽涉到他們的切身利益,更是因為就是因為海盜的事情明國要求在他們倭國劃定租借!這等於是把自己的國土割讓給了其他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