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如歌的紅色意境
文化大觀
作者:張抗抗
賀捷生散文集《父親的雪山 母親的草地》,於2013年10月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其中《遠去的馬蹄聲》、《愛在青山綠水間》在本刊首發。
作品執意尋覓曆史天空和精神原野,以優美而略帶傷感、真實而接近雕刻的文字,彰顯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榮獲2014年第六屆“魯迅文學獎”。
“我以為,中國人的精神信仰是不能“死機”的,它應當不斷地被激活。從這一點出發,我用了3年時間,苦心寫作這本散文集《父親的雪山 母親的草地》,就是想以一個老人的綿薄之力,加入激活精神信仰的行列。”
賀捷生所著《父親的雪山 母親的草地》,以“蒼茫”“血親”“懷想”“童眸”四部分構成,結集為30餘萬字的厚重大書。她在書中追溯精神與信仰之源,如涓涓細流彙集為滔滔江河,揭開心靈深處的驚濤駭浪。
近年來,此類“紅色題材”陸續麵世,為數可觀。而該書的出版,迅速受到了史界、文學界的青睞。其“紅色意境”中潛藏的奧秘與魅力,頗有解析研究的價值。
1
賀捷生在“後記”中寫道:坐在北京木樨地那座住滿世紀老人的高樓裏,我期待的文字常常穿越時空,翩然而至。它們引領我回溯和追憶,尋覓和緬懷,在一次次傾情呼喚中,沿曆史大河逆流而上,直至它的源頭。我發出的聲音可能很微弱,但我感到我是在對天空傾訴,對大地傾訴,對潺潺流向未來的時間傾訴……
這段話,也許可以成為引領我們通覽該書的導語。當作者立足於“傾訴”的個人立場與個人視角,她便脫離了曆史“宏大敘事”的預設軌道,還原為一個聰慧柔弱的小女兒、一個耽於思念懷想的感性女人、一個情感與理性並重的知識女性。
在這片充滿人性意味的青草地上,往日抽象的革命話語如同露水一般褪去,那些富有生命質感的語詞,似雨後的新鮮蘑菇,從草地細微的裂縫中悄然鑽出地麵。
賀捷生的敘述,自有一種淒美傷感的情調,蘊含著綿長的柔情。情在筆下流淌,平淡似水;往水的深處望去,滴滴血痕洇開,化為帶血的淚。
此前誰聽說過帶兵統領的指揮員,懷裏竟然揣著繈褓中的嬰兒?1935年10月,接到北上命令的紅二六軍團去追趕紅一方麵軍。此時賀捷生的母親蹇先任十月懷胎臨產在即,被軍團總指揮安排在桑植洪家關老家待產,而腹中嬰兒偏偏遲遲不肯降生。賀捷生在《遠去的馬蹄聲》一文中寫道:“……母親心急火燎,連拉開肚子逼我出生的心都有了。她每天早晨醒來,都要拍著滾圓的肚子,對我呼喊:兒啊,你怎麼還不出來?你爸爸就要帶著大部隊遠遠地走了,你那麼不聽話?……”賀捷生好像聽見了母親的呼喊,終於降生人間。可是——“初次來到這個世界,恐怕沒有誰比我聽到了更多的馬蹄聲;沒有誰像我那樣整日整夜地枕著馬蹄聲入眠……”
如此發自肺腑的真情表述,比比皆是。依照我們的習慣思維,很難相信這般纏綿繾綣的文字,出自於一位女將軍手筆。寫作的將軍不佩刀,以柔情如訴感染讀者,語言的魅力具有強烈的征服力。
2
該書以較多篇幅,記述了賀捷生最敬仰最依賴的父親賀龍與母親蹇先任,幾十年來在她腦海中盤桓不去的親情記憶。那不是軍史和黨史刻印的肅穆詞條,而是刻骨銘心的聲音、影像與鮮活的細節。
她寫父親當年“兩把柴刀鬧革命”,在故鄉湖南桑植起兵,一舉端了芭茅溪鹽局。而“柴刀”因湖南口音之誤,日後傳為“菜刀”。寫父親在戰時間歇中與戰友一起為她起名字;寫“人性”壓倒了“軍紀”的父母親,不忍將她棄置於荒天野地,竟在馬背上帶著她,曆盡九死一生,走過雪山草地……
父親英年蒙冤而死,是她一生中無法抹去的傷痛。但她下筆梳理浩繁史實之時,並未耽於“文革”的慘烈情景,而是從父親當年“鬧革命”的肇始之地步步回溯,以此反證“理想”的正當性,追問“違背理想”的罪惡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