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話題
作者:白潤生 丁豔麗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曆來彼此唇齒相依,共生共榮。作為信息承載主體的大眾傳媒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國家的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諧統一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少數民族相關報道,是少數民族傳播信息、吸收借鑒經驗、不斷交流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少數民族對外展露形象的重要方式。
據統計,截至2006年底全國共有30多家民族文字圖書的出版社,約占全國出版社總數的6%,用20多種民族文字出版;99種民族文字報紙,用13種民族文字出版,約占全國報紙總數的5%;223種民族文字期刊,用10種民族文字出版,約占全國期刊總數的2.5%。
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西藏、新疆等九省區廣播電視少數民族語頻道、頻率建設也取得顯著成效。西藏、新疆、內蒙古、青海、延邊等地均已實現當地主要少數民族語言電視上星播出。另外,少數民族廣播的頻率數量和節目播出時長也迅速增加。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民族之聲原來用蒙、藏、維、哈、朝5種少數民族語言全天播音20多小時,2010年3月1日,又新增設了藏語頻率,全天播音達18小時。西藏人民廣播電台藏語節目播出時間由2000年的每天14小時增加到每天16小時,播出能力明顯提高。少數民族廣播影視人才培養工作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僅中央電視台少數民族播音員、主持人就達31人,占到全台播音員、主持人總數的10%。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間,中央台少數民族語言廣播由每天播音10小時增加到38小時。五種民族語言廣播覆蓋近一半的國土麵積,已經形成了以廣播為主、多媒體聯動的傳播格局。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0年7月15日在北京發布的《第2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0年6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31.8%。同時,我國網民數達到4.2億,寬帶網民數達到3.6億,手機網民數達到2.77億。早在CNNIC2009年報告的統計數據顯示,在我國的各個省份中,西部地區網民數增長最快。其中增長率在60%以上的8個省份中,6個在西部,青海、雲南、貴州是3個增長最快的省份,顯示出我國互聯網正邁向全麵協調發展的態勢。
以下分別從傳統的報刊媒體、廣播電視媒體,以及新媒體這三個主要傳播視角入手,淺談不同傳播媒介對我國少數民族形象的表現和塑造。
平麵媒體——全麵綜合展風采
60年來,我國已經建立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多層次、多類別、多地區、多種文字、覆蓋麵比較廣的民族圖書和報刊體係,不斷滿足著少數民族群眾的閱讀需要。
各級民族報刊在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繁榮的政策下積極傳播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成果和經驗,詳實地報道少數民族新聞事件,同時樹立了不斷穩定發展的民族形象。以全國性的少數民族報刊《中國民族報》為例,該報在2010年,專門策劃了13期“興邊富農行動”的專題報道,每期用一個版展示記者走訪的少數民族地區,如2010年12月7日的專版《特色優勢產業助新疆邊境加快發展》,以霍城的特色林果、奇台的畜牧業、皮山的民族手工藝,以及木壘的鷹嘴豆為例向全國受眾詳盡地展現了邊疆少數民族的經濟發展現狀,並輔以相關圖片,圖文並茂地展現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在黨的興邊富農政策下取得的成績和生活現狀,以切實生動的案例表現了少數民族同胞安定幸福的生活麵貌,無疑有助於進一步改變大部分受眾概念中的“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刻板印象,認識到少數民族發展進步的新形象。
另外,地方性的民族文字黨報、都市報、專業報也都根據自身的不同特色積極傳遞少數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狀況,展現著少數民族同胞勤勞奮進的精神狀態,同時也助力了各民族的發展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