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
作者:張西平
在中世紀的東方遊記中沒有任何一本遊記的影響能和《馬可波羅遊記》相媲美,《馬可波羅遊記》的魅力何在?為什麼它在中世紀牽動了那麼多西方人的心?我們必須將其放在西方認識中國文化的曆程中加以考察。
同時,在今天我們討論歐洲對中國的認識時,也必須了解這本遊記對歐洲文化所產生的長遠和持久的影響,必須了解這本遊記對歐洲人的東方觀所產生的無法估量的重大作用。
《馬可波羅遊記》共分四卷,第一卷記載了馬可波羅諸人東遊沿途見聞,直至上都止。第二卷記載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宮殿、都城、朝廷、政府、節慶、遊獵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東地沿岸及諸海諸州等事。第三卷記載日本、越南、東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諸島嶼、非洲東部。第四卷記君臨亞洲的成吉思汗後裔諸韃靼宗王的戰爭和亞洲北部。每卷分章,每章敘述一地的情況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書中記述的國家,城市的地名達100多個,而這些地方的情況,綜合起來,有山川地形、物產、氣候、商賈貿易、居民、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及至國家的瑣聞佚事。
《馬可波羅遊記》是西方認識中國曆程中裏程碑性的著作,它是第一部全麵、深入介紹中國的遊記。“他的書為西方人對完全是另一個世界的含混、籠統的了解提供了一線光芒……”
馬可波羅的時代正是歐洲文藝複興的前夜,而《馬可波羅遊記》正是在文藝複興中才大放異彩的。意大利是歐洲近代文化的“長子”,它所倡導的文藝複興在本質上是對世界的發現和對人的發現。《馬可波羅遊記》的傳播和接受,它的影響史正是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社會集體想象物”。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麵說明這一點。
首先,《馬可波羅遊記》拓寬了歐洲人的世界觀念。
在中世紀時關於東方的遊記基本上都是意大利人所寫的,馬可波羅這個威尼斯富商的契旦之行,一下子把西方人的眼光拉到了大陸的最東端,它遙遠而又神秘。這樣,歐洲的時空就大大擴展了,大汗的宮廷、行在的湖水、揚州的石橋都進入了他們的想象之中。歐洲以往那種地中海的世界觀念就被突破,羅馬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它“打碎了歐洲便是世界的神話,把一個有血有肉的中國呈現在歐洲人麵前,令他們無比驚奇,以致不敢相信”。
其次,《馬可波羅遊記》激發了歐洲的世俗觀念。
文藝複興造就了意大利人新的性格,“這種性格的根本缺陷同時也就是構成它偉大的一種條件,那就是極端個人主義”。對世俗生活的渴望,對財富的迷戀,對愛情的追求……而《馬可波羅遊記》滿足了意大利人所有這些衝動。中世紀晚期出現的契旦形象,是西方人想象中的一種解放力量……
《馬可波羅遊記》成為一種意大利所夢幻的新生活的象征,成為一切世俗追求的理想王國。
最後,《馬可波羅遊記》催生了近代的地理大發現。
全球化的序幕開啟於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第一個駕著三桅帆船駛向大西洋的也是一位意大利人——哥倫布。而這位意大利的水師提督正是《馬可波羅遊記》的最熱心讀者,直到今天在西班牙的塞爾維市的哥倫布圖書館還存放著他當年所讀過的《馬可波羅遊記》。
實際上哥倫布至死仍堅信他所發現的國家就是亞洲的東海岸,就是契旦,“這種信念在哥倫布死後二十餘年仍未銷聲匿跡”。甚至在後一個世紀中,當中國已經確定是契旦後,仍有西方的航海家們不死心,如英國的許多探險家,他們仍然將契旦作為尋找的目標。《馬可波羅遊記》對西方人的影響真是太大了。正如拉雷在《英國十六世紀航海史》一書所說:“探尋契旦確是冒險家這首長詩的主旨,是數百年航海業的意誌、靈魂。”
1603年耶穌會士鄂本篤第一次證實了“契旦”就是“中國”。死後他的墓誌銘是“探尋契旦卻發現了天堂”。對哥倫布來說,是“尋找契旦卻發現了美洲”,實際上發現了新世界。
責編:譚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