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村落保護與村民利益、旅遊開發、村鎮發展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古村保護的防線節節敗退。
在地處雲南省普洱市瀾滄縣惠民鄉的景邁山深處,一座座布朗族、傣族、哈尼族山寨灑落其間。在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芒景村翁基村小組,村民們的生活水平隨著普洱古樹茶的價格發生著變化。村民倪羅告訴本刊記者:“這幾年的茶價不錯,外出打工的年輕人有的回家來賣茶,寨子裏的生活好起來了,大家想蓋新房子,可是沒有指標不讓蓋。”
普洱市瀾滄縣景邁村村主任岩永也說,為了保護傳統建築和名木古樹,寨子裏不能隨意拆房建房,一方麵要保護村子的本來麵貌,另一方麵也使得村民的生活需要得不到較好滿足,很多年輕人出去後都不願再回來。
一些傳統村落則因環境閉塞、資金不足、基礎設施薄弱等絆腳石,在發展過程中步履維艱,導致大批青壯年出走。擁有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彝族土掌房建築群的瀘西縣永寧鄉城子村長期“養在深閨人不識”,當地幹部群眾眼下最盼的就是高速公路盡快修通,吸引投資改善村落基礎設施,完善旅遊接待設施,同時也把年輕人都吸引回來。
雲南省傳統村落專家組組長、昆明理工大學建築工程學院教授朱良文認為,“人”是傳統村落文化最重要的內核,忽略老百姓生存條件的保護是無意義的,隻談保護不談發展容易導致傳統村落“空心化”,傳統村落對年輕人沒有吸引力,終會因無人居住自然消亡。
眼下,“空心化”已成為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不可回避的現實。有山、有水、有村、有人才是“鄉愁”,貧窮落後留不住村民,商業開發也容不下村民,“人”何處安放成為難題。
當前,“發展旅遊”已成為大多數傳統村落尋求的最理想歸宿。專家認為,旅遊開發對傳統村落保護而言是把雙刃劍:一方麵,村落依托資源適度發展旅遊能為當地居民帶來經濟收入,避免村民出走和村落“空心化”,使村落維持活力;另一方麵,過度挖掘傳統村落的經濟價值,勢必會對傳統村落文化造成新的破壞。事實也表明,受商業利益驅使的過度開發是傳統村落保護的天敵。
雲南省大理市雙廊鎮雙廊村過去是一個洱海邊乏人問津的白族小漁村,近幾年來,不少外來投資者看中當地旅遊發展潛力,向村民租賃宅基地大興土木,一大批未經規劃的客棧、餐館、酒吧出現在這個傳統村落中。旅遊的井噴式發展導致私搭亂建、侵占用地、違規排汙等問題層出不窮。伴隨著大量民居的拆除,漁民們有的搬離村子,有的做起生意,那個安詳、靜謐的小漁村從此不見了。
古村落規劃編製亟待調整
知名作家、文化學者馮驥才曾在媒體上表示,“每一天都不止有一個村落在消失。2000年到2011年,有90萬個村落消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統計摸底調查報告顯示,在過去幾十年的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傳統村落大量消失,現存數量僅占全國行政村總數的1.9%。專家估計,有較高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現存不到5000個。當前的一係列舉措說明,保護傳統村落已經迫在眉睫。然而,如何避免傳統村落“死於保護之手”,同樣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