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網絡輿論場“正能量”評估及趨勢研究(1 / 3)

網絡輿論場“正能量”評估及趨勢研究

風向

作者:何淩南 張誌安 譚麗妮 李鈺

2012年,“正能量”一詞當選“年度十大流行語”,成為中國網民愛用的網絡詞彙之一。此後,該詞又逐漸進入主流社會的話語體係,增強和放大正能量成為國家治理的目標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中鼓勵“創作出更多具有正能量的作品”,[1]使正能量一詞被全社會廣泛關注;中央政治局常委劉雲山在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中共第三次會議上提出“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樹立新風尚”,再一次將正能量提到政策指導的高度。[2]正能量這個詞反映了民眾對幸福生活、社會風氣、國家富強等方麵的一種期許,國家把其納入官方話語,一方麵是對民意的接納和體現,另一方麵也是國家治理的合理期待。

如何理解網絡正能量,這就需要對正能量的內涵進行厘清和定義,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加精準地了解正能量現狀。對網絡正能量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堵嘴巴、捂蓋子的簡單方式,不能簡單地將網民的弘揚助人為樂、團結和諧等積極言論作為正能量的全部,或是將沒有“抱怨、鬧事”等負情緒等同於正能量。實際上,合理抱怨、理性批評,也是保證民意暢通的必要條件,也是正能量的重要體現。為了更好地界定正能量,我們提出了情緒態度模型,從情緒和控製感兩個維度,從情緒正負及事件掌控能力兩個向度進行剖析,結合民眾感性理性態度趨勢,由此對網絡正能量進行更嚴謹的界定。

依據網民情緒態度的相關理論和網民新聞認知模型,我們對2012-2014年的網絡輿論場生態做了趨勢掃描,包括微博、論壇、移動端新聞、網頁新聞等四個網絡信息場。在此基礎上,試圖總結網絡輿論場正能量的發展趨勢及特點,並對負能量依舊存在的原因進行簡要分析。

指標構成及研究方法

總體上看,麵對新聞事件,網民的態度紛繁複雜:麵對“最美老師”和“最美司機”,網民給予讚揚,感到希望和美好;麵對貪腐事件的曝光,網民情緒憤怒,紛紛指責貪官腐敗行徑;當重大災難發生時,網民為遇難者哀悼,為災區人民祈福;而對於國足輸球的表現,網民更多對其進行調侃和“圍觀”。這些複雜的網民情緒,既反映了不同群體針對不同議題的情緒認知和態度特征,也反映了網絡輿論場和現實社會生活中相對普遍的社會心理和總體生態。

把握網民情緒,不能簡單歸類、而需要細致爬梳。比如,網民的憤怒情緒不一定是負能量。心理學上認為,“憤怒”雖然是負情緒,同時也是高控製感的態度,高控製感意味個人感覺到更強能夠明顯改變事件的能力,這其實是一種希望解決問題的積極正能量。另一方麵,流行於網絡的“圍觀”“浮雲”這樣的情緒,看似雲淡風輕、不被事件所左右,但事實上是一種負能量。其往往是問題長期不能得到解決,網民自我心理調適後被迫轉變成的“正情緒”。另外,在負麵事件發生時,能夠采用一種理性的態度去對待,同樣也是正能量。例如反日遊行發生時,講理講法比參加暴力遊行更應被看作正能量。

因此,我們試圖改變“正麵情緒就是正能量”的刻板印象,采用網民情緒態度模型和感性理性度兩個方麵來具體測量正能量。其中,感性理性度是從感性、理性兩個方麵來衡量網民正能量,理性值越高,正能量越強。網民情緒態度模型結合了情緒的正負性和控製感兩個維度,提出“希望度”“問題解決期待度”“悲觀度”“犬儒度”四個指標,分別由兩個維度共同進行衡量:“希望度”指標代表正情緒和高控製感;“問題解決期待度”指標代表負情緒和高控製感。這也是正能量的表現之一;“悲觀度”指標代表負情緒和低控製感;“犬儒度”指標代表正情緒和低控製感,這是應該引起重視的一種負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