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造船廠自把公主和女王後賣給新生的共和國之後,就堅決不再接受新的造船訂單了。
就算是已經付了定金的五艘郵輪的訂單,他們也是一拖再拖。
共和國知道,一定是英法等國在背後搞鬼,不希望共和國坐大。雖然胡家慶一直在歐洲奔走,但趙文禮卻覺得,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別人身上,要加強自己的造船能力了。
新生的造船廠,首先完成了幾艘小型的內河船隻的建造工作。
帕克和鄭魁,自從知道對方都是副廠長之後,就在暗暗較勁,互相都不服對方,因為秦致遠還在歐洲,等著跟著下一批船去大清,劉世傑不得不親自出麵協調,讓他們各自領著一批船隻隻按自己的想法做事。等於是一個船廠,兩個班子,自己做自己的。
兩個人都帶人造了六艘船隻,大小噸位和使用性能貌似都差不多,二人算是旗鼓相當,誰都沒有服上誰。
但要造出更大的遠洋船,卻不能任由他們單幹了,必須兩隊人馬合起來做事了。
船廠一共才一百幾十號人物,再分頭單幹,要把大船造出來,隻怕要等到猴年馬月去了。
雖然已經有電了,但焊接技術沒有解決之前,仍隻能造木船,好在西海岸不乏各種參天大樹,不差木料。
但沒想到,雙方第一次合作,便發生了不小的爭執。
中國的木器加工,傳統上都是采用的木榫接合,鄭魁一門心思的以為,連裝水的桶都可以通過手工的配合,讓它滴水不漏,怎麼船就不能用榫合結構了。
但帕克卻堅持一定要采用鐵釘結合,因為他們造出的船也在海上航行了幾十年過,也沒有見發生過事情。
再說,鐵釘配合的技術,對工人的技術要求低,不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員工,這對於需要趕時間的船廠來說,尤為重要。
二人誰都不服誰,隻得將官司打到了劉世傑那裏。
劉世傑也很關痛,他又不懂這些,但他覺得,二人說得都很有道理,支持誰都不好。
另一方肯定會有想法,會影響大家的工作幹勁。
再分工去做,肯定不行,現在人手都不夠呢。
“我覺得,龍骨上需要配合的位置,先用榫結合,再加上鐵釘加固,這樣可靠一些。其它不關鍵的部位,先用鐵釘釘著吧,我們趕時間,這樣也快些。”劉世傑也隻好這樣和稀泥了。
“大人,到底有什麼,總得有個說法。”鄭魁畢竟是從大清來的,不敢反抗領導,但帕克還是忍不住說。
“選造出這條船看效果再說,哪種效果好就用哪種,”劉世傑做出一副要出門的樣子。
二人隻好不快的離開。
聽說電焊技術快要研究出來了,到下一條船的時候,隻怕要到一年後了,那時候有電焊技術了,也不用造這種木料船了,到時候他們總不會吵了吧。
東西方不同觀念的碰撞,在雙方不輸不贏的結果下,算是過去了。
但在西雅圖、在金山,各種碰撞層出不窮。
雖然補充了滿清的三萬多移民之後,共和國的男女人口比例,基本上算是平衡了。
隻是在共和國領導有意無意的安排下,來自歐洲的未婚女子大大的多於男子,於是,便有了許多找不到老公的歐洲女子,於是,便有一些滿清移民的男子娶個歐洲女子回家的事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