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滿清移民,雖然閑下來的時候,仍會念叨著老家的事情,但他們大多數,都已經習慣了在北美的生活。他們想的更多的便是,什麼時候能捎個信回去,把老家的家人也帶到這裏就好了。
但蔣誌毅卻絲毫沒有忘記當初的願望。
按照他和劉世傑的約定,這幾年來,他徹底放下了他讀書人的高姿態,徹底的和滿清的移民們打成了一塊。而移民們也越來越信賴他,甚至推選他擔任了他們自己新成立的遠望鎮的鎮長。
可蔣誌毅一直想著,在遙遠的母國,更多的同胞還在受苦,還在等著他們去幫助。可每當他提起回家的事情,這些移民們不是顧左右而言他,就是借尿遁離開。
他們,已經喜歡這裏的生活了,讓他們再回到滿清,再去當滿清人的奴才,打死他們都不想去了。
腦海中倏然想起初來時劉世傑的話:“在這個百姓連基本的國家和民族意識都欠缺的國家,隻要不是危及到他們身家性命的大事,他們能安份的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給政府添亂,就是對共和國最大的貢獻。
至於說要把這些人的國家和民族意識喚醒起來,起碼得要二三十年之後,隻是,到那時候,這些人還會認為大清是他們的國家嗎?
那段時間,不止劉世傑,趙文禮等人也抽時間和他說了很多。以前根本沒有放在心上的話,這時候卻變得如此的清晰。
當趙文禮向他複述尼采的著作,稱大部分人民為群畜的時候,他還十分的不滿過。可如今看來,可不就是人家說的這樣。
隻要日子過得下去,大部分百姓是不想著改變什麼的,哪怕受點氣也就忍了。
“所以說,有著中華這麼善良能忍,不給官府添亂的百姓,是為政者的天大福氣,要是這樣低標的中國的百姓們都對政府表達不滿了,可見得政府做得有多混蛋。”趙文禮當初的話猶言在耳。
不過,這些話也隻針對大部分時期的中國百姓有效,如果遇上二十一世紀的,什麼要求都敢提的百姓們,這些話自動失效。
蔣誌毅使出和吃奶的力氣,才有不到十個農民願意和他回去。不過,據他的估計,這些人多半是在家裏有家小的,當初是不得己被裹挾過來的,回去也是想把家裏的人帶過來,不會和他一條心去幫助受苦受難的大清同胞的。
倒是那些和他誌氣相投的士子們,雖然不少人已經成了共和國各條戰線的負責人,身家已然不菲了,但一聽說了他的想法,紛紛表示支持,有至少三十幾個人答應,隻要他出發,一定誓死相隨。
其實他們的日子比那些不想回去的農民們,工人們好得多,他們都有豐厚的家產、事業,大部分也在這邊有了家室的牽掛,他們在北美的生活和事業都處在蒸蒸日上的上升過程中,他們沒有理由跑到滿清去吃苦受累,甚至要麵臨生命的危險,但他們仍毅然的選擇回歸。
其實他們有很多的理由選擇留下,可他們不能忘記了夫子教導的,夫君子,當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任。就如同共和國領導們說的,要以天下為己任。
以天下為己任,這可是先生當初教導的,一個真正的士子所應該擁有的胸懷。
所以,他慢慢的理解了劉世傑等人閑聊的時候意見。雖然從感情上來說,每個公民都有執政參政的能力,但當大部分的民眾都缺乏必要的知識能力、胸懷和精神的時候,把一國的命運交給這些人,是一種犯罪。
推動一個國家和民族前進的,永遠是這個民族中占少數的精英。
蔣誌毅不敢說自己就是這個民族的精英了,但他覺得,受過師長栽培,作為知道一些曆史和現實的他,有責任有能力為這個民族的成長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泱泱中華,四海來朝,曾經是多少天下士子引以為自豪的事情,但是,就在幾年前,我泱泱中華居然輸給了西方的卓爾小國,一個無論人口還是麵積也不過華夏一個中等省份的西方國家。
其它不懂得的小百姓們倒也罷了,當他從穿越眾那裏看到了整個地球的地圖之後,一直有著強烈的民族優越感和自豪感的蔣誌毅們,感到自己的臉被狠狠的打了一巴掌,很久都是火辣辣的。
更可恨的是,大部分的國民,遭受著外人的淩辱和蔑視,卻毫無所知。
是他們麻木了,還是他們習慣於外人的這種欺淩壓迫?
堂堂中華兒女,果真甘心於成為世界上的三等公民,任哪個小貓小狗都能上來踩上一腳?
他死都不能甘心啊。
可是,不甘心又能如何,他自己的力量是如此的弱小,就憑他一己之力,能喚醒正享受著沉睡的國人?
不說滿清治下現在有四億之多的人,共和國現在一百多萬的人,共和國高層的領導們那麼能幹,那些移民過來,仍改不了他們隻顧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的陋習,使得共和國不得不在許多關鍵的位置上使用那些來自歐洲的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