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兄弟重逢
廬陵王李顯自從來到廬州,就喜歡擺擂台看別人比武,這已經是天下眾人知道的事情了,現在這個天下,是武皇帝的天下,廬陵王是被趕出來的,未來怎麼樣,沒有人知道,所以象廬陵王擺擂台這種司馬昭之心的事,大家也裝作不清楚內情了,反正謹慎的世家和門派是絕對不會來湊這個熱鬧的,隻是招了一些零散的一般人材。
至於說有李顯究竟有沒有招到有用的人材,那就不好說了,隻是大家都知道幾百裏開外的九龍山上有一撥土匪強人,無論官兵怎麼剿都剿不完。
李顯被發配到這裏已經五六年了,為了不引人注意,他和後麵支持他的人一直是隱忍,韜光慧養,不動聲色,因為李顯畢竟是大兒子,而且是正宗高宗的血統,雖然武則天跟她的“後宮”們也生了不少,但是在李顯看來,他們都是一些雜種,簡直是汙辱了皇室的血脈。
但是皇帝已經漸漸老了,據宮裏的人說,是有一次做了惡夢,起來過後精神有點恍惚,就想起了立太子的事情來,讓李顯感到不安和奮怒的是,武皇帝並沒有想要立他為太子,而是要立自己武家的侄兒:武承嗣,後來有人以武承嗣殺氣太重,隻適合做將,不適合統領江山為由,拒絕了,就算是這樣,武皇帝第二個想到的人,也不是他李顯,而是另一個侄兒:武三思。這件事情也比較奇怪,那天晚上整個皇宮的人滿城找武三思,但就是找不到,等第二天大周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狄仁傑,狄相爺得知此事,進宮麵見皇帝,才讓武則天打消了立武三思為太子的事情。
這下武皇帝倒是想起自己的這個跟高宗生的兒子來了,而且還偷偷地給他帶來禦旨,準備立他李顯為太子,但是有一個條件:要李顯放棄李姓,改姓武。
這事情簡直太慌謬了,李顯作為大唐的皇族後代,大唐從開國到現在,也就才三代,而且非常強盛,怎麼可能讓他放棄這個高貴的姓氏,而去姓一個外戚的姓氏?
其實這個事情,還是武則天的思想出了一點點的問題,她老是覺得,自己是奪了李唐家的江山,開避了一個新的朝代,大周,就象是大唐,推翻了大隋一樣。她總是以一個開國皇帝的身份自居。
但是其實問題根本不是這樣的,如果真要奪權,就算是你再厲害,哪兒會輪得到你一個小女子?隻不是是因為上是高宗正宮,下是太子李顯之母,你要篡個位,中間當當皇帝,做的事情還行,在大家能夠容忍的範圍之內,就隨便你鬧了。但是如果你死了,肯定是要把這個江山還給李家的。
這個問題,就象是一個地主家,老地主死了,小地主還沒長大,中間這個時間,地主婆擔當這個擔子帶領大家一起幹幹活,這倒是沒有什麼的,但是如果你想把這個地主的財產,在老去以後給你娘家的人,那是萬萬不可能的。
武則天在這個上麵也有考慮,所以當時是連夜確定要立武承嗣跟武三思為太子,就是打著先打生米煮成熟飯的念頭,等第二天事情已經成了事情,大家再要反對,也來不及了,就算是真有不服的,武則天還現在自問還是有精力對付他們。
但是她沒有想到,下麵的人在這個事情上的反對,出乎她預料的激烈,就連好多中立的派係,也對她明確地表示了不滿,這個天下是姓李,但是並不是李家一家的,李家下麵,還好許許多多的世家,財閥,還有軍隊,他們跟在李家後麵,享受著整個大唐的利益,現在大唐倡盛,大家隻對李家服氣,怎麼可能讓你武家來奪取這個最大的利益,如果你真要撕破臉,說自己跟李家一點關係都沒有,那就更不用說了,這個天下既然不姓李了,那為什麼一定要姓武?而不是姓長孫?姓藍?姓程?
這個時候,武皇帝才感覺出來,自已雖然做了十來年的強勢皇帝,但是李家這件外衣,還真是脫不得。
下麵的人要反對武皇帝,自然不可能自已跑出來,那樣是以下犯上,是要誅九族的,他們隻能找人出來跟武皇帝對抗了,放眼整個大周,現在最適合的就是李顯了,從身份上來說,李顯是當仁不讓的太子。而且,李顯是當過皇帝的,雖然是太小,在被廢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事情。但是那畢竟是當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