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最好的總會到來(1 / 1)

裏根之所以成為西點學員的楷模,並不僅僅是因為他最終成為了美國總統,而是他在此之前的經曆就值得學習。

裏根生在一個極其普通的家庭,全家四口人隻靠父親一人當售貨員的工資維持生活,因而當裏根逐漸長大後,不可避免地麵臨家庭經濟的困境。

在裏根上小學時,父親又被解雇,全家人真的快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這種家庭環境培養了裏根的獨立意識。他和哥哥幫著母親在大學足球場賣爆米花,他們一邊賣爆米花,一邊看球。他們是足球場的常客,與球員們混得很熟。球員們很同情這兄弟倆。兄弟倆知道家裏艱難,從不向父母要這要那,身上穿的、用的,都是母親的雙手縫製的。

到了上中學的時候,裏根的學費更成了問題。為了繼續上學,積攢學費,13歲的裏根每周六下午和周日都去附近的建築工地當臨時工,在那兒搬磚、推土、運水泥。星期日幹10小時才掙35美分。他餓了啃麵包,渴了喝自來水。別的同學在看電影、旅遊,而他卻在工地上流汗。

他曾做過公園裏的業餘救生員,在一個暑假中掙夠一年的學費還有剩餘,此外他還在學校食堂裏刷碗、洗盤子、掃地。在中學和大學期間,他完全是靠半工半讀走過來的。

自古成功在嚐試。

生活的艱辛磨煉了裏根的意誌,培養了他的信心,也使他產生了出人頭地的強烈願望。1932年,裏根大學畢業後,決定試試在電台找份工作,然後,再設法去做一名體育播音員。

裏根搭便車去了芝加哥,敲開了每一家電台的門——但每次都碰了一鼻子灰。在一個播音室裏,一位很和氣的女士告訴他,大電台是不會冒險雇用一名毫無經驗的新手的。“再去試試,找家小電台,那裏可能會有機會。”她說。

裏根又搭便車回到了伊利諾斯州的迪克遜。雖然迪克遜沒有電台,但裏根的父親說,蒙哥馬利·沃德公司開了一家商店,需要一名當地的運動員去經營它的體育專櫃。

由於裏根在迪克遜中學打過橄欖球,於是他提出了申請。那工作聽起來正適合自己,但他沒能如願。

“最好的總會到來。”母親提醒裏根說。

父親借車給他,於是他駕車行駛了70英裏來到了特萊城。

裏根試了試愛荷華州達文波特的WOC電台。節目部主任是位很不錯的蘇格蘭人,名叫彼特·麥克阿瑟,他告訴裏根說他們已經雇用了一名播音員。當裏根離開他的辦公室時,受挫的鬱悶心情一下子發作了。他大聲地問道:“要是不能在電台工作,又怎麼能當上一名體育播音員呢?”

裏根正在那裏等電梯,突然聽到了麥克阿瑟的叫聲:“你剛才說體育什麼來著?你懂橄欖球嗎?”接著他讓裏根站在一架麥克風前,憑想象播一場比賽。

一個能從別人的觀念來看事情,能了解別人心靈活動的人,永遠不必為自己的前途擔心。由於裏根的出色表現,他被錄用了。

在回家的路上,裏根想到了母親的話:“如果你堅持下去,總有一天你會交上好運。並且你會認識到,要是沒有從前的失望,那是不會發生的。”

這次求職成了裏根人生旅途的新起點。它使裏根懂得,一個人隻要有信心,能把握自己該幹什麼,那麼就應該走出去敲那一扇扇機會之門。

心靈感悟

巴爾紮克說:“苦難對於一個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而對於庸人卻是一個萬丈深淵。”有的人在厄運和不幸麵前,不屈服、不後退、不動搖,頑強地同命運抗爭。因而在重要苦難中衝開一條通向勝利的路,成了征服苦難的英雄,掌握自己的命運的主人。

當一個人先從自己的內心開始奮鬥,他就是個有價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