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大漢帝國國土十三州之一(相當於現在的一部分河北加上整個北京、遼東,半個天津等等那麼大)其東麵是大海,南麵是冀州,西麵是並州,北麵連接著高句麗王國、扶餘王國、百濟王國等等各民族政權勢力,草原上更是遊弋生存著烏桓、鮮卑、匈奴三韓、靺鞨等多達數百萬的各種強大遊牧部落。
一直以來,因為摩擦不斷而引來的鬥爭從未停歇。戰略位置十分突出,從戰國七雄的燕國立國開始,在一次又一次的戰爭中將幽州突騎的戰鬥力聲名遠播。另外,突騎還曾為大漢光武帝劉秀奪取天下立下過汗馬功勞。起先,劉秀到達河北地區時兵微將寡,敵不過王朗等地方割據勢力,於是就飛信聯絡外援,試圖增強自身兵力,調集了漁陽、遼西、上穀等4000多突騎前來支援。
在巨鹿郡時,巔峰對決。劉秀與王朗部將倪宏、劉奉等統帥的數萬人交戰,戰爭一開始就處於不利境地。情況危急時,是由麾下部將景丹統帥突騎猛衝,從而反敗為勝,大敗敵軍。看到突騎的善戰,讓身經百戰的劉秀也不得不感歎:“吾聞突騎天下精兵,今見其戰,樂可言邪?”
此後征戰四方,部將吳漢又為陸續為劉秀調集了幽州大地十郡突騎。當時天下陷於混戰,僅僅在河北地區,就有銅馬、高湖、重連等眾多武裝勢力,人數百萬。但是在以突騎兵為主力的漢軍橫掃下,紛紛被擊破。
又一次,劉秀在順水北一戰中,因乘勝輕進,陷入重圍,幸虧身邊突騎死戰,又得突騎士王豐以身為餌,將自己的坐騎讓給了劉秀,劉秀才得以逃出重圍。幽州突騎也因為這些功績,徹底名揚天下。
一百多年的承平安樂,讓大漢朝廷的皇室子孫以及貴族們徹底忘了曾經的血淚史光輝戰績,長城上,破洞坍塌;關防下,屍橫累累。每一年的冬天,酷寒的天氣凍死牛羊無數,造成草原上的族群部落,凶惡、殘忍的性格,時不時的就會來幽州大地上廝殺、掠奪一番,讓這裏的百姓苦不堪言。
即使防備的再嚴密,也免不了死傷和失去糧食。所以,整個幽州,論土地麵積,那確實要比大漢其它各州多了近一半的版圖,但要論人口基數的話,卻僅僅隻有可憐的兩百三十萬人左右,相當於其它各州人口密度的一半,屬於真正的帝國邊州,一眼望不到頭的荒涼。
幽州最高統治地在涿郡薊縣,設立刺史部,三品刺史官身為最高領導。以涿郡為中心,幽州刺史部為最高行政府衙。從而監察、掌管著漁陽郡、代郡、遼東郡、遼西郡、樂浪郡、陳郡、燕郡、柳城郡等十郡大地,當然,上穀郡也位列其中。
上穀郡和柳城郡都在幽州的最西北角,屬於秦始皇當年修建萬裏長城所緊連著的九大邊郡之一,也是人口最少,受外界騷擾最為嚴重的重點區域。整個上穀郡軍政中心都在上穀縣的上穀城,此外,還四麵八方監管著上峰縣、上威縣、穀香縣、荒原縣、千陵縣、關峰縣等十縣之地,山峰間,關卡疊嶂;平原上,土地遼闊。人口?呃,按翟順的說法就是:加上老弱病殘報出個十八萬人頭的數字出來都夠嗆,出了縣城,大點的村莊還好,小一點的農村,連個活人都很難看得到。
當然,事有兩麵,有壞的一麵就也會有好的一麵,苦難的生活、惡劣的環境,造就了生存在這裏的百姓身體高大健碩,民風彪悍,且因為靠近各民族遊牧部落,馬匹來源便捷,上穀郡內外周邊都建起了不少的貴族馬場。在自然條件的影響下,這裏的百姓大多都會點兒馬術。可別小瞧這一點馬術,要知道現在這個年代,像雙馬鐙、馬蹄鐵啊什麼的助騎工具都還沒有出現,騎馬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都可謂難上加難,在中原其它州郡中,1000個強健的士兵中也許會有100個能騎上溫順的‘貴族馬’漫步,但真正能騎上高頭戰馬征戰沙場的騎兵,絕對不超過10個。可見,馬術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