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我國液晶顯示板產業的困境與發展對策(1 / 2)

淺析我國液晶顯示板產業的困境與發展對策

產業與企業

作者:陳德平

摘要:本文通過詳細分析液晶顯示板的應用及在我國的發展情況,提出現有液晶顯示板發展存在的四個問題:一是產業鏈長,上遊配套缺失製約產業發展,液晶麵板材料國產化亟待提升;二是下遊品牌營銷能力不強,整合能力不夠;三是創新能力不足,專利缺乏,產品高值化與國際競爭力仍待提升;四是投資過熱苗頭已逐步顯現。然後針對現有的四大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最後總結展望液晶顯示板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液晶顯示板 發展 問題 建議

液晶顯示板技術最早起源於美國,日本將其產業化,隨後液晶產業轉移至韓國及我國台灣地區,目前形成三足鼎立的趨勢。由於液晶麵板利用外部光源發光,厚度可做到幾十微米以下,所以它不僅廣泛應用於液晶顯示器、商場大屏幕、電子產品等日常生活用品上,而且還用於許多尖端領域,如電子工業的顯示裝置、化工的公害測定、儀器分析、高分子反應中的定向聚合,航空機械及冶金產品的無損探傷和微波測定等,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因此,深入了解液晶顯示板應用及其在我國發展的情況,研究現有液晶顯示板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探討相應的解決方法,展望液晶顯示板的發展前景,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液晶顯示板的國內外發展現狀

液晶顯示板材料是一種介於液體和晶體之間的特殊材料,因其流動性和光學各向異性而成為理想的顯示器件材料。國外對液晶顯示器的研究起源較早。1963年美國的威廉斯發現在相列型液晶層上加電壓將使液晶變渾濁。1968年,GH.Heilmeier對威廉斯的發現進行深入研究,並製成了液晶平板顯示器,開創了液晶顯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s,LCD)新紀元[1]。此後,液晶顯示技術得到快速發展。

70年代初英國人Gray等[2]合成了聯苯氰基類正性向列液晶材料後,很快形成了TN-LCD產業,並開發出了數字手表、計算器等產品,極大推進了LCD技術的發展。為了增加LCD的信息容量,Scheffer等提出了SNTLCD方案,並於80年代末形成了SNT-LCD產業。由於SIN點陣顯示的響應速度、占空比、對比度、灰度級等的局限性,發展緩慢,很難批量生產。與此同時,基於大規模集成電路的Si半導體工藝相當成熟,a-Si TFT發展迅猛,90年代初形成了a-Si TFT-LCD產業。

相比國外而言,我國研究LCD技術的發展曆程上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中科院長春物理所和清華大學從事了LCD產業研究,90年代,中科院長春物理所完成TN-LCD的開發工作,1990年成功研製出STN-LCD。1998年,吉林彩晶建立國內第一條TFT-LCD生產線[3],並於2000年開始生產小尺寸的TFT-LCD。

同時,我國是世界上重要的液晶麵板生產國,產量穩步增加,麵板產能約占世界市場的25%,據相關機構預測,2015年,我國液晶麵板的產能將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經曆連續幾年高速的發展之後,由於受到全球經濟恢複緩慢,歐美日等發達地區消費需求不振,液晶麵板出口呈現疲軟現象,2015年1-6月,我國共出口液晶顯示板10.82億個,貨值877億元,同比減少5.0%,5.7%,我國共進口液晶顯示板13.35億個,貨值1201.90億元,同比減少3.02%,6.62%。

二、我國液晶顯示板發展存在的問題

縱觀過去十年液晶顯示板市場價格,麵板價格下降速度比材料成本下降速度要快,液晶顯示產品價格下降是不可避免,這樣對液晶顯示企業來說是一個殘酷的事實,未來的形勢更加嚴峻,如何提高產品的國際影響力和銷售力,這就要求企業開發更高端的技術來降低成本,提升產品的性價比,保證企業的穩定盈利和可持續發展。

液晶顯示器產業大致可分為三類,上遊產業、中遊產業、下遊產業。液晶顯示產業的供應鏈如下:

上遊產業主要為基礎材料、零部件行業。包括有背光摸組、彩色濾光片、控製IC、偏光板、玻璃基板。主要以基礎材料生產為主,需要極高的化工材料、半導體設備工業作為支撐。因此,上遊基礎產業基本上由日本企業和少數的美韓企業所壟斷。中遊產業主要是指麵板的製造以及模組的組裝等。其中麵板生產基本由日、韓、中國台灣地區所瓜分,模組生產由於需要的技術含量低,人工需求量大,生產企業正逐步向大陸轉移。下遊產業為終端產品的應用產業,應用產品種類眾多。從各式家電、消費性、信息通信產品等。其中主要是筆記本電腦、液晶電視、手機、監視器等生產企業。目前主要集中在中國大陸,但這些產品品牌仍以日本、韓國、美國和歐洲為主。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我國液晶材料及玻璃等配套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也存在以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