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雖然並沒有我想象的那樣嚴重,可我不能聽之任之。接下來幾天,我苦思冥想想找到一種既不增加父子的對立情緒,又能有效阻止兒子的方法。我跟他聊天,講我們青春期的事情,虛構一個早戀而影響一生的人。結果兒子笑話我說:‘一聽就是編的,爸,你害怕我早戀吧。放心吧,我有分寸。’
“我呢,又開始改變戰術,每天下班後就去接他,以參加各種活動的名義,他非常高興,每天都說自己有這樣的爸爸很幸福。我還很得意,可是有一天我偷看了孩子的日記,不是那個女孩的日記,我才發現,孩子把這幾天最有意思的事情都寫給了娜娜。他們的聯係依然非常緊密,兩人還相約五一放假的時候去外邊遊玩,在外麵住一夜。我看到這個都快瘋了。
“我於是想用給孩子轉學的方式嚇唬他一下,我故意在飯桌上愁眉苦臉地說:‘工作要有調動,孩子怎麼辦?’我老婆知道我的用意,就附和說:‘反正轉到一個好的學校,有更優秀的同學,咱們孩子不是也能近朱者赤了嗎?我看目前這個學校有很多壞孩子,那麼小就開始談戀愛。弄不好把咱們孩子帶壞了反而不好。’我們這樣一唱一和的,兒子似乎有所悟,立刻說:‘媽、爸,你們放心吧,我不早戀,不信,我可以向你們保證,每天放學後就回家,怎麼樣?再說了,這個學校可是你們替我選的,當初不是說它是最好的學校嗎?轉學成本太大了,對我也不好。’我們倆假裝同意孩子的說法,表示要和領導商量一下。
“結果你猜怎麼樣,我的兒子真的變乖了。我老婆後來再看他的日記的時候,發現他寫道:‘爸爸說得對,早戀太害人,我決定和娜娜停下來。’
“我成功了。想一想,如果不是我及時發現苗頭早做處理,兒子不就陷進去了麼?要是按照法律所說的,不能偷看孩子的日記,那兒子的問題能及時解決嗎?”
似乎,這位父親沒有揭露孩子的隱私,還在保護孩子的成長不受壞思想的侵害,可這隻是他看到的現象,事實是,孩子在他第一天偷看日記的時候已經發現了父親的行為,他在日記中寫道要和娜娜出去玩,並在外麵住一夜的事情就是為了嚇唬老爸。沒想到這位父親要讓他轉學。為了不讓爸爸再想其他阻止他的辦法,他故意在日記裏向父親妥協。
又一個貓和老鼠的遊戲。這位父親說得是振振有詞,可是你仔細聽來,卻總有一種大驚小怪的感覺。首先,孩子並沒有早戀,少男少女之間聯係得緊密一些就是早戀,這樣的定義未免太狹隘了。其次,孩子之間聊天並沒有不良的內容,而且還有相互促進的跡象,可是父親卻阻止了孩子之間的交流。最可笑的是,這位父親聰明反被聰明誤,他一邊想著控製孩子,孩子就想著反控製。
其實,仔細分析父母們對待孩子的隱私不尊重這種現象,有三個不能忽視的心理存在。
第一,父母們無法想象不能控製孩子的情況。
就像是一個木偶忽然變成了真人,主人有點難以接受一樣,父母們忽然看到孩子長大了,什麼都不告訴自己了,感覺很恐慌,所以,他們急於要把控製權重新找回來,急於找回成人的尊嚴、威嚴還有指導權。
第二,父母們喜歡按照自己的方式理解孩子的行為。
父母們沒有按照孩子純真的思想去看待孩子的行為,這是很可怕的。對於成長的孩子來說,他們不會一下子就成為不良少年,他們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很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受人尊重的棟梁。如果此時父母一下給他一個不好的標簽,把他的某些行為看成是不可救藥的,很可能就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他走向極端。
第三,父母們太過精心,容易草木皆兵。
的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危險,父母們精心照顧,孩子才能更安全一點。但是如果太過仔細,就容易草木皆兵,就像上麵那位父親一樣,他當然是為了孩子的成長,可是把不是早戀的事情說成早戀,這樣他的教育方向就一定會是錯的。
孩子們已經長大了,他有了自己的想法,如果你還是一味探究他的隱私,企圖要控製他,那麼就會適得其反,弄不好,就會遭遇反控製。其實要了解孩子,最好的辦法還是和孩子進行以心換心的溝通,“做孩子的朋友”、“建立相互間的信任”。當然,在溝通的過程中,要擺正自己的態度,不要想當然,更不要讓潛意識裏“控製孩子”的思想控製自己。給孩子空間,他不會因為這點自由就放縱自己的。
新教育方案:
意大利教育家瑪利亞·蒙台梭利通過不斷地研究發現:孩子生下來就有個精神胚胎,兒童的成長是順應這個精神胚胎的自然趨向的。如果父母們給孩子需要的養分,孩子們將通過自我選擇建立完好的心智。因此,蒙台梭利得出結論:我們的孩子需要愛!需要自由!需要平等!需要尊重!需要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