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頭子還沒有回來,家裏就老太君一個人正在做飯。老太君每天見他回來都很高興,就好象他十天半個月沒有回家一樣,王光最感覺奇怪的是,從小到大,她沒有對自己說過一次重話,更不要說打自己了。
王光母親是傳統的中國女性,相夫教子對她來說是一生最大的責任。她也不怎麼出去,每天的任務就是在家等兒子和丈夫。做飯給他們吃是她的工作,在她認為,象她這樣的女人,能有一個象這樣的男人就是她一生最大的幸福。
王光父親除了脾氣暴躁一點,偶爾會臭罵她一頓,還真沒有象其他北方男人那樣動不動就打她。在王光的印象中,父親罵的最多的就是她愚蠢,卻從沒有動過她一個手指。
母親已經是五十歲的人了,但在農村,因為不用風吹日曬,和同齡人相比看著也就四十出頭的樣子。老太君放下手裏的鍋鏟,用她那胖手在王光頭上愛撫了一下:“大寶子,去洗手,馬上開飯……”
王光對她這個習慣性動作很反感,極其不耐煩的把頭偏了偏就去洗手。因為她不分場合,基本上是在她身邊,隻要不是很忙,就會這麼做。王光計算過,不到五分鍾,她那個胖手就會出現在自己頭上,簡直就成了她的小寵物。
他們娘倆吃完飯,母親就去看她那個12寸的匣子。他們家是鎮上第一個買電視的人,王光對那東西不怎麼感冒,因為那時候動畫片很少,他用了不到半個小時就把作業寫完了。
那時的中國的教育其實在現在看來很簡單,弄一個半封閉的大院子,找一些外表看起來種地的穿的差不了多少的所謂的高級知識分子,把一些無知的孩子圈起來,且美其名曰:義務教育。第一是防止孩子們流入社會受到傷害,第二是為了響應政府號召全民掃盲。雖然大部分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學校是一種機械行為,但同時也是為了孩子能以後不至於寫不全自己的名字,算不請自己在隊上每年的工分。
但那時候有一點確實是現在無法比擬的,就是那時的教育真的是義務教育,初中以前的所有費用也就那麼趨趨百元人民幣,放到現在可能也就是一個初三學生一個月的資料費,這我說的還都是農村標準,如果放在大都市可能要翻幾倍。這裏麵有社會進步的原因,有教育受重視的原因,有人民幣貶值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管理原因,說深一點是人為原因。
王光從來不反對中國的教育事業,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不同的曆史時期人和社會都有不同的曆史使命。王光對自己所經曆的教育的理解就是:九年的基礎教育還是過長,六年就足夠了,初中的大部分學業都可以在小學完成,高中可以是四年,那段時間正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時候,要給他們充裕的時間感悟人生,如果覺的知識麵不夠,可以把大一的課程加進來,總之一點,二十歲之前把人給我放到社會上去磨練。
這其中還要提一點,就是英語,王光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它,如果不是到了北京,可能他這輩子都不會看見一個真正的外國人,而且學了那麼多年英語,到現在也隻是記得幾句日常用語而已,但在記憶裏在升學的過程中,它耗去的精力要超過一半,大學時候的過級考試更是讓人痛苦不堪。直到現在王光還弄不明白的是,許多著名學院的中文和曆史係本科畢業生都很很難找到工作,一些不知名學校的外語專科生倒成了搶手貨,雖然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連文革的具體時間都弄不清楚,但並不妨礙他們成為97——03這段曆史時間的弄潮兒,難道是人類隻有忘記了自己的曆史,人類社會才能取得巨大的進步?
王光小學和初中的學習不是一般的好,是非常好,其實不是有多聰明,現在想來,中國的初級教育也就是那麼一回事(僅代表個人觀點)。在半封閉式的學習環境中,知識結構單一,思維不開闊沒有創造性,五年的時間隻有那麼一點點知識量,你說能有什麼難的。唯一有一點含金量的就是作文了,可對於王光來說,簡直是小菜一碟,他小學的作文基本上都被老師當範文了。
由於父親的原因,學校對他格外重視,得到了學校和老師的重點培養和照顧,基本上參加了學校能組織的一切活動。而且還在曆次活動中充當重要角色。如今的他,不僅是班級的班長,而且還是學校的大隊長,相當於大學的學生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