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治病”是形式主義的再次自醉(1 / 1)

“不治病”是形式主義的再次自醉

當代評論

作者:本刊評論員

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黨中央一開始就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這個總要求貫徹在教育實踐活動的全過程,一環套著一環往前推進。

這樣的要求,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通過黨內積極的思想鬥爭,發揚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整風精神,達到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目的。

當前,第一批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單位處於整改階段,也就是集中“治病”的階段。“治病”治得怎麼樣,反映了我們的思想認識水平,也檢驗著教育實踐活動的效果。“治病”效果要好,就要克服這樣一些表現或者傾向。

一是有病無人吭氣,雙眼一抹黑。唐代詩人杜荀鶴有首詩:“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群眾的評價、同誌的批評,就好比這“涇溪石險”,是航行的警示標;聽不到批評,就好比“平流無石”,看似一片大好,實則危險潛藏。作為領導幹部,一定要警惕這種“無聲的危險”。

二是粉飾多詞,虛應文章。最近網絡上有一個民主生活會“萬能發言金句”的熱帖,“好事者”梳理了一些民主生活會的發言後,歸納出了五個“要訣”。“要訣”中不乏雜耍的武功,一通花槍下來,一個真問題不戳中,也有八股師爺的文采,對仗押韻生動,但就是吹捧奉承,“隻見花、不見刺”。網絡上是以這個“萬能發言金句”,對一些地方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作了戲謔,足以汗顏,值得警醒。

三是認識問題長篇大論、整改落實一筆帶過。找得出“問題”,比起不願找和找不到“問題”,是應該肯定。但也有人,自我剖析紅臉出汗,動起真來紋絲不動;自我批評毫不留情,對群眾關心的問題視而不見;根子不是在別人就是在環境,就是不在自己,原封不動上交矛盾。這些表現,說明沒有觸及靈魂,隻是一板一眼走過場。

四是把教育實踐活動看作“闖關”、“考試”。對此,中央和省委專門打了“預防針”,明確告誡不能有“闖過關”、“考完試”的鬆勁思想,要發揚“釘釘子”的精神,鍥而不舍、馳而不息地把教育實踐活動引向深入,做好“回頭看”和專項整頓,堅持以問題為中心,實打實,硬碰硬,不鬆懈,確保真“治病”。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一次“整風”。從現實來看,有幾股風讓人民群眾不滿意和反感。第一股風就是繼續搞形式主義,表現在說大話、空話、套話,乃至於說一套做一套,做表麵文章,更壞的是說假話欺騙老百姓。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是教育實踐活動要重點解決的突出問題。

“不治病”恰恰是形式主義的一種。隻有動真格地推進問題的解決,教育實踐活動的軌道方能和初衷不悖,否則,就是掩耳盜鈴、自我迷醉,也是對黨和政府形象的損害。(執筆:顧海凇責任編輯/奚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