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胃腸病常識入門(1)(1 / 3)

不良情緒會讓你患上胃腸病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有這樣的體會:當情緒低落、精神萎靡時,常常茶飯不思;而情緒高漲、心情愉快時,食欲倍增。事實上,胃腸功能的改變是人體情緒變化的“晴雨表”。那麼,人的情緒變化又是如何影響胃腸功能的呢?動物試驗發現:當貓麵對著咆哮的狗時,胃腸道運動就停止了,胃酸分泌也會發生變化。說明情緒變化對胃腸功能的影響非常大。長期如此,胃腸道就會發生很多疾病。臨床工作中常常發現,某些突發事件、家庭和工作單位人際關係的緊張、工作壓力增加等導致的疲勞、焦慮和心情抑鬱,可使潰瘍病發生率明顯升高。在前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時,潰瘍病的發生率明顯增加就是很好的例子。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發病也常常與情緒變化有關。神經性嘔吐也說明情緒變化可影響胃腸功能。很多少女為了追求身體苗條,而盲目節食,最終導致厭食、進食後嘔吐、便秘、體重減輕,甚至閉經。進一步的胃腸動力學檢查發現,胃內食物向腸道排出也明顯減少,甚至腸道的食物反流到胃內。當然其他精神刺激也可導致神經性嘔吐。值得指出的是,某些非科學性誤導和醫務人員的不當解釋也常常可加重或誘導胃腸疾病。如對某些所謂的癌前病變的錯誤解釋和過分誇張,常常使許多患者感到恐懼,終日惶惶不安,多方奔走求醫,甚至不聽其他醫務人員的正確合理的解釋,而導致其胃腸道疾病的症狀加重,甚至無藥可治。

不良飲食習慣會讓你患上胃腸病

人體生命活動的維持靠飲食攝取營養,若飲食失宜、過饑過飽、暴飲暴食、食用不潔食物或腐敗變質有毒之品或恣食生冷瓜果、過食肥甘厚膩之品、酗酒、長期服用粗糙幹硬食物或食醃製發黴之品,或吃過燙、過鹹、過辣、過猛等不良飲食嗜好,均可導致胃腸道疾病的發生。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麵:

(1)若飲食中過多攝取高脂肪(主要是動物脂肪),脂肪成分可促進肝髒中膽固醇和膽酸的合成,使這些甾體類進入腸道的含量增加,經結腸內細菌作用轉變為有致癌作用的膽酸和膽固醇的代謝產物。飲食中缺乏纖維素,使糞便從腸道排空減慢,腸內致癌物增多,飲食中缺乏維生素也可誘發大腸癌。

(2)酗酒可引起部分胰管阻塞,使胰腺流出不暢或引起奧狄括約肌痙攣、乳頭水腫造成阻塞,而暴飲暴食亦可引起胰液大量分泌,而排出障礙也可誘發胰腺炎。

(3)暴飲暴食或長期進食不規則,食用辛辣、粗硬食物及酗酒、飲用咖啡、濃茶、可口可樂等飲料,不僅損傷胃、十二指腸粘膜,而且能增加胃酸的分泌,導致潰瘍的發生。

(4)煙熏、油炸、黴變的食物,以及不良的飲食習慣,如吃過燙、過硬、過鹹、過辣、過快、過猛等,均可引發胃癌。

(5)長期進食含亞硝酸類食物,能誘發食管癌。經過對高發區的調查表明,環境中檢測出7種揮發性亞硝胺。被汙染的食品中,以亞硝酸鹽和硝酸鹽含量更高。

遺傳因素會致胃腸病

多數人認為遺傳因素在胃癌中的作用比較肯定,因為胃癌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一般認為胃癌病人親屬中胃癌的發病率比對照組高4倍。有很多佐證表明潰瘍性結腸炎與遺傳因素有關。如發病率的種族差異,病人的直係血緣親屬和雙胞胎中的單合子者容易患病。據統計大約有10%的大腸癌病人有遺傳因素。我國曾報道了一個家族祖孫3代中有7人患大腸癌,發病年齡較一般患者年輕,部位都發生在曲端結腸,並有“多發癌”存在,將這個現象稱為“癌症家族綜合征”。慢性胃炎也有明顯的遺傳傾向,例如父母患有慢性胃炎,其親生子女也容易患病,危險性為正常人的20倍。

慢性胃炎的發病有明顯的家族聚集現象,一家人常有幾個人同時患有慢性胃炎。胃體胃炎即A 型胃炎的遺傳性更強些。一些潰瘍病患者有明顯的家族史。潰瘍病病人的父母和子女中潰瘍病的發病率相當於一般人群的3~5倍。現已普遍認為O 型血的人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病率比其他血型者高35%左右。

環境因素會影響你的胃腸

環境因素對胃腸病影響也很大。大腸癌有明顯的地理分布差異,如大腸癌的高發病國家,如美、英、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而哥倫比亞、斯裏蘭卡、泰國等國家則發病率低。如果發病率低的國家居民移居到發病率高的國家後,在第一代大腸癌的發病率就有上升趨勢,到第二代就基本與當地人相一致,而“入鄉隨俗”了。這說明了大腸癌的發病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胃癌在不同地區的發病率存在著明顯差異。一般認為與環境因素關係最大。如日本是胃癌高發國家,美國則是胃癌發病率很低。在美國的第二、三代日本移民,由於生活環境的改變,胃癌的發病率也逐漸下降。在我國胃癌的發病率,各省區之間的差別也相當懸殊,病死率高的青海(40.62/10萬)與病死率低的廣西(5.16/10萬)之間,相差7.9倍。土壤中鋅與銅含量的比例、硒與鎳含量的升高、鈣與硫酸根比值的降低均與胃癌發生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