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生於魯國,其“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日丘雲。字仲尼,姓孔氏”。
強調快樂精神
在不少人心中,孔子是一個刻板、無趣的老學究,實際上這大錯特錯。孔子可以說是中國最早創造快樂哲學的人。《論語》的開篇,就用“悅”、“樂”、“不慍”四個字,給學習定下一個快樂的基調。孔子還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強調的仍然是學習的快樂精神。
有一次,葉縣的縣尹問孔子的學生子路:“你們先生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呀?”子路一時答不上來,隻好回來告訴先生,於是,孔子對自己作了一個精彩的自我介紹,他說:“你為什麼不這麼回答他:這個人呀,他一發憤時,連吃飯也會忘了;心中感到快樂時,就會把一切憂慮全忘了,連自己已經到了老境也渾然不覺。”一副快樂老頑童的模樣,躍然紙上。
孔子對快樂的要求極為簡單,他曾說,吃著粗飯,喝著白水,曲著臂膊當枕頭用,快樂就在其中了。所以,他對顏回的讚賞就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可見,在孔子的心目中,快樂多麼容易達到。
孔子還喜歡開玩笑,常搞惡作劇。一次,一個叫孺悲的人來找孔子,此人曾向孔子請教過。但那天孔子不知為何,不想見他,就讓門人說自己病了。哪知門人剛走出去,正想傳話呢,孔子竟在裏屋拿出了瑟,邊彈邊唱了起來,故意讓孺悲聽到,好像在告知對方:我不但在家,而且還很高興,就是不見你。這樣的待客方式,讓人忍俊不禁。
像這種表現孔子個性的地方,《論語》中還有很多。可能正因為孔子是一個充滿了快樂精神的人,所以即使他常常碰壁,也總能從失敗的不快中走出來。《史記》中記他周遊列國,在鄭國和弟子失散後,一個人呆呆地站在城東門口。一個鄭國人看見了,對尋找老師的子貢說:“東門那裏站了一人,他的額頭像唐堯,後頸像皋陶,肩膀像子產。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落魄得像個喪家狗。”這個鄭國人倒很有文化,諷刺起人來也帶著典故。哪知當子貢把這些話轉述給孔子時,孔子反而笑了,自嘲地連連說道:“說我像一隻喪家狗,還真是像嗬,還真是像嗬。”一點也不以為意。
孔子的弟子曾子說自己的人生理想是:“遇到暮春三月的天氣,穿著新縫的單夾衣,約上五六個朋友和六七個童子,一起結隊去沂水邊,清洗麵手,大聲歌詠一番,然後再慢慢地回家。”話還沒有說完,孔子就大聲地歎道:“你的理想就是我的理想啊!”
孔子一直追求的是一種快樂而率真的生活,他憎惡虛假與偽善,他說:“把怨恨隱藏起來,表麵上裝作對人家友好,我對這種行為感到恥辱。”他也會對粗魯無禮的人大發其火,甚至用手杖打別人小腿。
孔子用他的生活證明了這樣的事實:快樂不僅是一種生活理想,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政治理想
如今,人們說起孔子,會稱他為“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卻忘了他也是傑出的政論家。孔子的理想是參政、問事。“學而優則仕”是他為中國讀書人設定的人生規劃。
孔子雖可能有貴族血統,但年輕時比較貧困,他自己也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孟子》中記載,孔子年輕時做過管倉庫的小吏,工作目標是“賬目要對頭”,也曾做過管理牲畜的小吏,目標是“牛羊長得肥壯”。
司馬遷認為,孔子後來在魯國曾做過中都宰,後官至司空、司寇,《孟子》、《左傳》都有記錄。《左傳》中甚至記載了公元前500年,孔子作為魯定公的相,參加了與齊國的一次會談,憑借智慧和勇氣,孔子挫敗了齊國兵劫魯定公的陰謀,還讓齊國歸還了魯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