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道,是有一些問題亙古長存的。
何為“道”,道就是天地萬物以及之外其他所有事物運行的總規律,當然,這個定義用“現代”語言來說能說的過去,畢竟“近代”以前,東方的哲學思想一直沒有經過係統的總結研究,沒有這麼多的專有名詞,所以難以描述,但《道德經》用了5000多字的篇幅,還是給說的很透徹了——什麼是“道”,人怎樣使自己符合“道”的規律,人又如何運用“道”。
《道經》講“道”,說的是“道”本體的運行,《德經》講“德”,說的是人如何根據“道”的指引為人處世或者治理天下。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就是老子的境界,或者說,這就是他所描述的,依靠大成的“道”來治理國家,最後所能達到的成就。有人說,德經倒數第二段從本質上闡明了老子的態度是消極的,他希望社會退步,最終退步到原始社會的狀態。並且拿諸子百家其他的言論來交相輝映:法家希望社會在固定模式下繼續發展和變化,儒家希望社會退回到周朝初期“克己複禮”的社會,而道家希望社會退回到連國家都沒有的狀態,為什麼,老子自己都說了老死不相往來了,哪有一點國家社會的元素?
“笑話!”金童自言自語,嘴角還帶著一抹冷笑。
“現代”的某些人,利用資訊的發展,道聽途說了一些歪理,就來盲目的批判先賢,扭曲到了連一些世人公認的規律都忘記了地步。
唯物主義辯證法裏有一條哲學基本規律叫:否定之否定。理解起來很容易,通過否定從前而到現在,再通過否定現在而到未來,這個過程是一種進步。有人舉例說:問一個三歲小孩1+1是怎麼回事,三歲小孩不知道,問一個十歲小孩,他告訴你等於2,再問一個大學生,他沒解開哥德巴赫猜想,不知道1+1是否成立,所以遺憾的說他不懂。那麼這個1+1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就完成了一次否定之否定的進步曆程,從不知道,到知道,再到不知道,代表了這個人知識的積累。
那麼,說到國家社會呢?
原始社會沒有階級,後來否定了,有了階級,是奴隸製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等,再後來又要否定階級,先來個社會主義社會,以工人階級為主導,以後還要發展成共產主義社會,全麵消滅階級。
誰敢說,共產主義社會是退步到了遠古?
那麼,誰又能說,老子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就一定說的是原始社會?而不是經曆過無數次社會變革之後的生產力極度發達的新社會種類?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到底說的是通過教化讓大家都失去欲望,還是通過發展讓大家都滿足了全部欲望?特別是最後一句“不見可欲”,不能發現可以使人產生欲望的事物,是指好的事物都被隱藏了,還是指所謂“好的事物”已經不足以使人產生欲望了?
所以,金童實在很鄙視那些拿“無為、消極”四個字來簡單概括老子思想的家夥們。
說實話,他上輩子就鄙視,這輩子再學一次,仍然鄙視。
老子無為,朱仙鎮是誰破的?
老子無為,封神榜上一個他的嫡係都沒有,闡截兩教弟子眾多,打的劈裏啪啦,上榜的上榜,消失的消失,人教沒事。
無為,在某些情況下,無為是最有為的,在某些情況下,越有為越無為。
不知是因為兩輩子所見所聞的積累,還是因為這輩子用了個太上老君手下的肉身和法力,金童忽然就想明白了。
老子不是無為嗎?童子下界是偷跑的,就因為他無為,連日常管理都不抓,結果就幫了佛祖的忙。現在我來了,他老人家狡猾著呢,會發現不了嗎?金童子幾千年的修行,這麼簡簡單單就被天道抹殺了靈魂,讓我一個修行白癡鵲巢鳩占了?
憑什麼啊!
所以說,一切都在太上老人家的算計之中,我就愛幹啥幹啥去吧,估計出了事都有人給擦屁股,最後不管怎麼胡鬧,也不會超出老頭子的寫作提綱……
整天合計下麵一百多年該怎麼過日子,何苦來哉?我啊,放開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