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瓶下留人(2 / 2)

金童端茶喝了一口,眼圈一紅,道:“此次出關,自覺刻苦用功已經圓滿,已有婚姻之念,卻不知……唉!鄉老意有所指,不妨直說,免得日後再生誤會。”

陳鄉老道:“如此老朽還要從頭說起,得知將軍是真人入世,我等老邁之臣俱都抱有希望,眼下朝中看似君臣將相平和,暗地裏卻已入非常之機,忠直之臣當事事小心應對。將軍乃是剿彌勒教叛賊立首功,可知彌勒教為何為何猖獗若此麼?”

金童不明其所以然,陳伯超繼續道:“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今上及前朝兩代皆崇信佛門,朝中眾臣雖仍以儒家施教化,以法家掌權柄,卻未見太多成效。說句犯忌諱的話,今上委將軍以剿逆重任,不惜大權下放,除了將軍曾兩次救下長樂公主,忠心可表的原因之外,其實也真的是想要拔除彌勒教,但究其根底,初衷並非是要大魏長治久安,而是為了剔除佛門敗類,以期光大沙門傳承。故,如此剿逆大權,隻願給你一個初入官場的小將,卻不願賦予滿朝重臣,隻因朝政大權還是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子禮佛,士大夫向道,終究是有差池。”

金童聽到這裏,更是一頭霧水,不禁開口問道:“我雖初入朝堂,嘿,其實是從域外初回故鄉,但也知道天下重器在於伏羲堂,這一點佛門是萬萬插不了手的,天子崇信佛教,佛教卻入不了中樞,到頭來不還是弄臣一般的地位麼?有何懼哉?”

陳伯超一聽金童的意見,渾然忘了剛才的戰戰兢兢,嗬嗬大笑道:“將軍還是不明所以,此言差矣,此言差矣!豈不知‘體用兩便’之語?國器鎮壓國運,伏羲堂掌國器是為天子手足,以保泱泱大國政令暢通,上行下達,然則政令何出?半在於朝中大臣決策,半在於天子好惡,如若佛門在天子身邊占了上風,政令傾向佛門意表,豈非佛為體、道為用?上乘下乘一語可決一目了然。”

聽到這麼赤裸裸的政治分析,金童不禁點點頭,恍然若悟道:“敢情這佛門還向居於道家之上作威作福?倒也是,你們文官都是儒家法家,與道家是為一體,幾千年來也都是靠道家神器治理天下,自然與佛門是不對付的,我明白了,那你們想怎麼辦?”

陳伯超點了點頭,很滿意金童的理解能力,隨後張口道出一番話來。

半晌之後金童緩步走出伏羲堂,心中猶自品著陳伯超話語的意思。其實說白了還是要拿權,這裏還要分成兩層,一層是士大夫與皇帝之間,全麵的行政權力必定要歸於士大夫之手,任何政令的傳達、執行都是高官階層具體操作,在這個操作的過程中就完全可以加入執行者的個人意向而不顯山不露水的糾正皇帝偶爾“亂命”的過失,要達到這個目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全麵”,力爭做到在所有的政策執行上都能夠控製住中央與地方的聯係,以免佛門插手其中借機坐大,而要做到“全麵控製”就需要朝中的各位大佬通力配合精誠合作;朝中這幾位則是第二層,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現在的七八位大佬之間已經出現了被佛門收買或者蠱惑或者利用的人,最明顯的跡象就是突厥阿史那土門事件和車騎將軍元丕被刺事件,如果沒有朝中大佬暗中支持或許諾,借突厥人二百個膽子也不敢造反,而現在玉門關外山林中仍在繼續戰爭,朝中廷議上卻已經出現了招撫的聲音,陳伯超一係官員認為,如果招撫的計劃真要落實,佛門很可能插手其中獲得向突厥大規模傳教的權利,比如說以全麵鏟除突厥境內少數景教信仰的名義並且從社會各個階層幹預突厥原來的信仰自由,這種事道家一向是不屑為之的,隻能落入佛門的手中,那麼這一係列的事件就隻能證明了有人在陰謀策劃,現在第一要避免幾位大佬內部分裂,第二要做好分裂的準備,如果發生了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事情,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消弭失敗者的政治影響並派可以信任的人員全部接管權柄。

至於這些位大佬裏麵到底是誰不可靠,隻能說每人都有一定的嫌疑,但每人的嫌疑又都不大,各方麵的人都隻能靜觀其彪並做好善後準備。金童被推出來送到洛陽,就是劉貴一係做出的準備之一。

至於陳鄉老適才許諾的賠償,這個豐厚度麼……嘿嘿。

不過怎麼會有一種把老婆賣掉數錢的味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