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宣傳部的小衛出差剛剛回來,東西還未擱在桌子上,辦公室主任老門就過來對他說:“你出差這兩天,有位年輕人一連找了你幾趟。”
小衛說:“有什麼事嗎?”
老門說:“問他,也沒說,隻口口聲聲說要找你,氣衝衝的樣子有些嚇人!”
小衛說:“他叫什麼名字?”
老門說:“他說姓蕭。”
小衛說:“我朋友圈中沒有姓蕭的。”
老門說:“他剛才還打過一次電話,說你在11月27日的市報上刊登了一幅照片,侵犯了他母親的肖像權,讓我轉告你:你若出差回來,務必立即給他打個電話!”
老門說著,遞過來一張紙條,上麵寫著電話號碼。
小衛接過紙條的刹那間,腦子裏掠過一絲不祥的預感。他感到此事非同小可。
此話還得從頭說起。
在縣委宣傳部供職的小衛塗塗寫寫之餘,最大的愛好就是攝影。
有一天,閑來無事的小衛挎著相機上街溜達。
小衛蹀躞到一爿地攤前,猝然留意到了一位老人。那老人六十餘歲,滿臉皺褶。在她的腳下,鋪著一張白布,白布上擺著幾十副等待出售的眼鏡。老人撐著一把花傘,花傘與她的實際年齡形成鮮明反差。在傘下,她的精力並沒有專注在眼鏡上,而是將目光投向遠方,寫滿滄桑的臉上透出一片茫然。小衛一看這情景,就情不自禁被這極富神韻的畫麵深深打動了。這絕對是一幅藝術作品!小衛抓住時機,趕緊撳動快門,搶拍下了這珍貴的瞬間。
老人並不知道小衛給她拍了照。
小衛拍照之後,主動上去和老人攀談起來。小衛問老人多大年紀了,為什麼要在街頭擺地攤。老人說,正趕上老頭子下崗,老頭子在一家眼鏡廠上班,她閑著無事,於是就想著出來擺地攤,免得在家裏閑出病來。
小衛深受感動,回家後就將照片衝洗出來,寄給了本市的日報社。小衛在寄照片時還特意作了一番圖片說明。文字的本意是反映在下崗的今天,人們自強不息,紛紛經商,自謀職業,解決再就業困難。可是在照片見報時,編輯偏偏把這一大段文字剔除了,僅僅用了“經商”二字作圖片說明。報紙出來後,看的人很多,雜七雜八的議論自然也很多。老人的一位親戚在縣法院工作,於是將老人上報的消息告訴了老人。老人的兒女媳婦均知道了這件事,於是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兒女們埋怨老人。
媳婦幾天黑著臉。
都說:知道內情的人倒無所謂,不了解的人,還以為我們不孝敬你哩,讓你生活無著落,這才到街頭擺地攤呢!你讓我們的臉麵往哪兒擱?你讓我們今後如何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