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講故事的人與看戲的人(1 / 1)

傾聽莫言今天在瑞典學院的演講——《講故事的人》。這個講故事的人,通過他的故事,讓我們了解到他創作的靈感和小說中角色的來源,讓我感觸最深的有兩點。

第一點,就是有關母親的故事,從很大的角度上來說,母親對莫言的做人,乃至作文,都有著很深刻的影響。

打壞了家裏唯一的水瓶,母親隻是“撫摸著我的頭,口中發出長長的歎息”,母親對曾經打過她的人的寬容,把自己的餃子倒進乞討人的碗,還有,幫母親賣菜時,自己有意無意多算了別人一毛錢,放學後竟然很少流淚的母親淚流滿麵。母親並沒有罵我,隻是輕輕的說:“兒子,你讓娘丟了臉。”所有這些,都足以成為莫言以後為人的標杆。

莫言之所以能成為我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與他母親不無關係。母親不識字,但對識字的人十分敬重。在家庭生活困難,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情況下,母親對他提出買書買文具的要求,總是會滿足的。她是個勤勞的人,討厭懶惰的孩子,但隻要是莫言因為看書耽誤了幹活,她從來沒批評過他。每逢集日她還不再給莫言排活,默許他去集上聽書,母親還是他最初的聽眾。

在演講中,莫言對自己想像力如何培養出來作了介紹。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書,隻有走進生活的人,才能寫出最貼近生活的小說。

聽了莫言的演講,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發言稿最後三個故事的隱喻。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後,我也成了莫氏的追星族,讀他的小說,看一切與他有關的評論。

對於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有人真心喝彩,有人質疑,有人驚訝……某文學名家在大學演講中,說出的一段酸味十足的話,質疑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得益於人脈關係,一個大江健三郎就能左右諾貝爾文學獎?我表示懷疑。他還婉約地引用德國人的話,質疑莫言井噴式的創作“我們德國人寫作一年最多不超過20頁,他40天就寫400頁,這樣的作品能是好的嗎?”在此,我隻想借惠子的話回敬一句:你不是莫言,你怎麼知道他40多天,就寫不出好作品呢?

從莫言的演講中我們可以看出來,“母親去世後,我悲痛萬分,決定寫一部書獻給她。這就是那本《豐乳肥臀》。因為胸有成竹,因為情感充盈,僅用了83天,我便寫出了這部長達50萬字的小說的初稿”。

小說《蛙》中有這樣一句“我一直準備以姑姑為素材寫一部小說,為這本書我已經準備了二十年。”井噴式的寫作,並非一時靈感,而是經年的積累。莫言以自己的方式講述著自己的故事,別人的故事。很多故事,或許在他放牛時,他躺在空曠的草地上,就開始了。

我把演講最後的三個故事認真地聽了幾遍,得出我自己的看法:莫言是坦然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當眾人批評議論他時,起初他的氣憤的,但後來,他感覺很多人議論批評的這個人,與他本人沒有什麼關係,而是那些人用想像力塑造成的另一個莫言。所以他能跳出圈外,以看戲者的身份去看唱戲人的表演。發布會上,有記者問及莫言得獎後的“煩惱”和“喜悅”。對此,莫言吟詩一句作為回應:“心如巨石,風吹不動”。《講故事的人》結尾,他用第一個故事表達自己的心跡:當眾人都哭時,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當哭成為一種表演時,更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很顯然,他很坦然地麵對別人的關注、議論和批評,“允許人不哭”,這就是他的態度。

第二個故事,是在告誡他人,你沒看見的,並不代表他不存在。正如故事中的老長官看著莫言對麵的位置,自言自語道:“哦,沒有人?”你沒有看見到莫言,並不代表莫言不存在。你不欣賞莫言的作品,不代表莫言的成就不存在。

第三個故事,也是表達他對自己的閱納和對生活的謙卑。我想,他把自己比作那個被拋出寺廟的人,而他,恰恰成為我國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莫言認為,中國還有很多作家可以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莫言並不認為自己的成就高於別人,隻把自己當成被拋出去的那個人,這讓人對他更加敬佩。

我欣賞莫言,他的作品是魔幻的,而他卻是現實的:“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謙卑退讓,但在文學創作中,必須頤指氣使,獨斷專行。”不要懷疑別人的能力,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讀懂莫言晦莫能深的故事,跟得上莫言想像的節奏,你的心中就不再有質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