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幸福的加減法則(1 / 1)

學習一篇關於幸福的課文,在做拓展思維的練習時,我們以一個互動活動的形式展開的。我要求學生們都閉上眼睛(這樣他們的觀點不互相幹擾),然後要求感覺生活地很幸福的同學舉手,經過一分鍾左右的思考,陸陸續續有學生舉起手來,但加起來的數目,還不足全班的1/3。睜開眼睛的同學,大概是看到我期待的目光,猶豫再三,才將手舉起來,或許是賞我的麵子吧,畢竟,這一節課我們都在探討幸福的理念。

我找了幾個比較活潑開朗的學生,要求他們陳述不幸福的原由。一個學生說:“我媽媽外出打工了,所以我不幸福!”由於當地的經濟條件製約,很多家長為了生計,不得不遠赴他鄉打工謀生。或許,對於一個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正是需要關愛的時候,母親不在身邊,的確可以成為不幸福的理由。

另一個學生說:“我沒有爸爸,所以感覺不幸福!”小學畢業那一年,癌症奪走他父親的生命,同時,也掠走了他們所有的財富。為了給他父親治病,他母親不惜債台高築,如今他們的生活也的確非常艱苦。這麼稚嫩的肩膀上,就要擔起失去親人的疼痛,這也是難以言對的痛苦。我一直很小心地嗬護著他,總擔心暴雨會摧折含苞的心靈。

接下來的幾個同學陳述的理由也相當充分,我果真被他們說服了,也認可了他們的“不幸福”。

回到辦公室,一個人靜下心來仔細思量一番,覺得他們的思想還是存在反駁的空間。譬如說媽媽外出打工的學生,他生活條件相對其他同學來說,是最富裕的,他是一個生長在幸福家庭的孩子。並且,他的父親也十分稱職,經常過來詢問孩子的學習狀況。從他的眼神與話語中,我可以感受到,一個父親對孩子的疼愛與厚望。

那個失去父親的那位學生,他有一位堅強的母親,生活的窘迫,並沒有改變他母親的樂觀與執著。幾次家訪,我可以感受到這位母親的偉大與可貴。擁有這樣一位母親,是其他同學望塵莫及的。除此之外,他還受到社會的廣泛救助,他應該是一個幸運的孩子。

其實,幸福隻是一種感受。假如我們左手托著的是“失去”,右手拿著的是“擁有”,一般而言,幸福的尺度,是右手上那一部分重量超越左手中的那一部分就可以了。但未必所有的人都會這麼想。很多感覺不幸福的人,都是在反複地掂量著左手中失去的那一部分,而忽視了右手中擁有的那一部分。

生活中,大多數人的生存空間、工作條件、家庭背景、生活狀況,都相去不遠。但人與人之間的幸福尺度卻相差甚遠。究其根本,感覺不幸福的人,一般都是把目光集中在自己失去的左手上,而忽略了自己豐厚於他人的另一部分。

幸福其實很簡單,也就是我們不要單純的隻去看“失去”,幸福的獲得需要通過“加加減減”的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