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見證徽鄉的風土人情,我主動要求加盟外甥的迎親隊伍。出發前,先生突然通知我:“你不能去迎親了,隻能去十三個人!”失望又奇怪,追問他:“十三不是單數嗎?”“我們這裏作興十三個,加上女方三個人,就是雙數了!”先生解釋說,“九子十三孫,寓意多子多孫、多福多壽,‘十三’圖的是吉利。”想親曆當地婚俗,幾乎不可能了,不免有些失落。好在先生看在眼裏,幾經協商,為我爭取了名額,並且是個“閑差”。
車隊浩浩蕩蕩,走村過莊,半小時後,到達新娘家。迎親的人,今天是貴賓。無論在男方還是在女方,都會受到最高禮遇。不曾想,此時新娘家卻是大門緊閉,媒人帶著新郎,一邊往門縫裏塞著紅紙包,一邊唱歌似的,與屋裏人討價還價。紅紙包塞了一大疊,終於打動了娘家人,開門納客。
上茶時,一位當地的中年女子,用筷子夾著浸泡過的茶葉,逐一放進茶杯裏,再行衝泡。有些奇怪,當地盛產茶葉,難道喝茶另有講究?婦人遞茶時,一再強調:“喝一杯清茶!”經人點撥,我才明白,茶葉經過水煮,泡出的茶是清的,代表姑娘出嫁時是“清清白白”身!簡單的一道茶水,也賦予它特殊的含義,真是太有想象力了。
吃茶點時,娘家人又為難起媒人。雙方你一句,我一句,用當地的土話,爭論不休,最後還是媒人讓了步。悄聲詢問身邊的小伴娘:“他們在爭什麼啊?”小女孩笑眯眯地回答:“新娘家嫌紅燭小了,要一斤重的,我們帶來的每支隻有半斤重!”半個小時後,男方派人補送蠟燭,還是半斤一支的。原來,街市上買到的最大的蠟燭也隻是半斤一支,新娘家隻好讓步。我倒是不解,明明是件歡喜事,何必為了區區蠟燭,來折騰大家呢?
吃過糖果點心,娘家人就給迎親的人端上來蓮子、板栗和紅棗做的甜湯。遞上甜湯時,眾人趕忙道賀:“喜慶生子(蓮子),早早(棗棗)得力(栗)”。一碗甜湯,也滿載著美好的祝福,還巧用了諧音,不禁敬畏起徽文化深厚的底蘊。
蠟燭終於點完,新娘可以出門了。母親的眼淚一把接一把:女兒在家是孩子,出門就是大人,做娘的怎能不心疼?新娘見母親流淚,也難過地舍不得離去。我突然領悟,新娘家要求點最大的蠟燭,原來是想多挽留女兒一會兒。在眾人勸說下,母親抹著眼淚,揮了揮手,示意女兒出門。哥哥攙扶著新娘,在門檻上換了男方送來的紅色新鞋。此時的新娘,穿戴全是婆家的衣物了。新娘的哥哥將她交給新郎,伴娘趕緊為新娘撐開一把紅傘。
嫁妝的交接儀式,也是在大門檻上進行的。又一個習俗難倒了我們:迎親的人,每人隻準拿一件嫁妝,又不準走回頭路。我們人少,一次拿不走全部嫁妝。大家爭搶著,力爭多帶一件。還有不少嫁妝沒拿來,媒人叫新郎:“你趕緊雇請新娘家人幫你拿吧!”於是,一聲吆喝,一群娘家的年輕人,七手八腳地把餘下的嫁妝都拿來了,新郎也給他們分發了紅包。
先生怕我誤解這些人,為我解釋習俗蘊涵的意思:“我們這裏叫‘爭發’,爭爭吵吵,越爭越發財!”
徽鄉婚俗,成就一段段俏姻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