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政府審判日本戰犯最大的敗筆
秘聞
國民政府審判日本戰犯的籌備工作,是在英美盟國的帶動下展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英美等國就在謀劃戰後如何懲辦法西斯罪行。1943年10月,同盟國各國代表在倫敦成立“聯合國調查戰爭罪行委員會”,中國政府代表顧維鈞參加。1944年2月,敵人罪行調查委員會在重慶成立,開始了初期的日軍罪行調查工作。
1945年8月15日後,各地日軍相繼向國民政府投降,等待遣返。國民政府在接收過程中,得以開始實質性的調查和懲處戰犯工作。
國民政府對日審判的最後一幕,是對岡村寧次的審判。
岡村寧次,1884年生。1913年陸軍大學畢業後,任參謀本部戰史課參謀。1915年2月第一次來中國,赴青島搜集資料。1924年到上海任日本領事館武官,後被孫傳芳聘為軍事顧問。1932年8月任關東軍副參謀長,指揮關東軍進攻熱河等地,並代表日方簽訂《塘沽協定》。1938年任日第11軍司令官,指揮進攻武漢作戰。1940年4月晉升陸軍大將。1941年7月任日華北方麵軍司令官,指揮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的“掃蕩”作戰。1944年11月就任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指揮除東北和台灣之外的全部侵華日軍。
岡村寧次在華北是共產黨、八路軍最強勁的對手。1941年,岡村寧次調集數萬日軍,對華北抗日根據地進行殘酷的大“掃蕩”,造成約270萬平民的死亡。八路軍喪失了一半根據地和人口,平原地帶全部變成遊擊區。太行山深處的前方總部被日軍特種部隊突襲,參謀長左權犧牲。彭德懷1945年2月在延安華北工作座談會上曾深有感觸地說:“岡村寧次的這一套極其殘酷複雜的形式、方法,我們都是一直不熟悉的,這套辦法給我們造成的痛苦是很大的,也因此被動。華北根據地縮小(五台隻有阜平,太行隻剩涉縣、黎城、平順,冀魯豫隻剩範縣、觀城,共剩六個縣城),根據地人口,1941年10月統計,隻剩1300萬,為最低時期。根據地遭到了嚴重的損失、破壞,人民生活水平突然降低,敵特、K(國民黨)特大肆活動。人民中的積極分子更加仇恨敵人,而落後的更加悲觀,甚至有被騙向敵占區偷跑的,幹部也有逃跑的。但也有另一方麵,就是鐵路兩側附近人民在敵人統治下,真有活不下去的憤慨。”
彭德懷還說:“岡村寧次這個家夥,是很厲害的一個人,他有許多地方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岡村有很多本事,能實事求是,細致周密。每次進攻,他都要調查半年之久,做準備工作。他不進行‘蠶食’。他不出風頭,不多講話,不粗暴,你從他的講話裏看不出他的動向來。他經常廣泛地收集我們的東西,研究我們的東西。他是朝鮮、東北的參謀長,老練得很,是曆來華北駐屯軍6個司令官裏最厲害的一個。”彭德懷對一個日軍將領評價如此之高,是很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