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之死的政治解讀
回眸
戰功赫赫的“精忠嶽飛”,最終非但沒能在民族戰爭的疆場上大展身手,實現“直搗黃龍”的夙願,反而在年富力強之際身陷囹圄,最終含恨遇害。後來的許多記載,都把秦檜視為殺害嶽飛的元凶。嶽飛為何遇害?近九百年來,嶽飛之死一直引發了人們濃厚的興趣,概而言之,無外乎以下幾種觀點。
高宗對武將的猜忌與嶽飛的質直強項 宋代開國以來對武將的提防,已經內化為趙宋皇帝的遺傳病,世代相傳。宋之前的五代,不過短短53年,卻有“六姓十三君”,軍事政變接連不斷地上演。及至太祖趙匡胤開國,所謂“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傳奇,也不過是武將政變奪權的再一次重現。既有前車之鑒,宋朝曆代皇帝對有威望的將領的猜忌與有意壓製極其常見。此外,在兩宋之交、版圖震蕩之際,高宗趙構一方麵必須依仗軍事將領為其贏得生存空間;而另一方麵,卻一直對武將“不尊朝廷”心懷疑懼,深恐養成“尾大不掉”之勢。特別是“苗劉之變”,給高宗一次刻骨銘心的教訓。在這種情勢下,趙構特別忌諱武將的難以控馭,特別忌諱武將的結納民心。他曾對張俊說起郭子儀的故事,勉勵告誡他“若知尊朝如子儀,則非特身饗福,子孫昌盛亦如之。若恃兵權之存,而輕視朝廷,有命不即稟,非特子孫不饗福,身亦有不測之禍,卿宜戒之”。而嶽飛恰恰是一個“質直、堅定、強項”的人物,或者往嚴重點說,有些桀驁不馴,甚至有賭氣使性的時候。
嶽飛桀驁不馴的性格,早在建炎初年就曾表現出來。當時,嶽飛因與上級意見不合,不顧軍紀,帶領部屬分裂出去,擅自行動。如果說,這次違背上級命令,嶽飛年方25歲,年輕氣盛,是為抗金的急迫心情所激,尚且情有可原。而在十年之後的紹興七年,嶽飛已經官拜太尉,湖北、京西路宣撫使,兼營田大使,是南宋極重要的大將。這一年,高宗起初答應嶽飛要將大將劉光世的部隊並入其麾下,後來卻出爾反爾,讓嶽飛壯大隊伍、措置北伐的計劃遭挫。倔強的嶽飛,竟向高宗上了乞罷帥職的奏疏,且不等答複,就怒上廬山給過世多時的亡母守喪去了。高宗派嶽飛的部將上山請嶽飛回來,嶽飛拒不接受詔命,僵持了六天,最後部下無可奈何地質問他:“相公欲反耶?且相公河北一農夫耳!受天子之委托,付以兵柄,相公謂可與朝廷相抗乎?”毫無疑問,嶽飛賭氣使性,連部下都認為是欲“與朝廷相抗”,那麼,比嶽飛還小四歲的高宗豈能不怒火中燒?但高宗竟然容忍了,當麵說了些“朕實不怒卿”的話寬慰嶽飛。
高宗擔心抗金成功,迎回父兄,皇位不保 嶽飛直搗黃龍,迎歸徽宗、欽宗的雄心,在政治上既正確,又不正確。正確的是,這樣的口號在當時確曾響徹朝野,起到了號召鼓舞民眾對金鬥爭的作用;不正確的是,在高宗的內心,是絕不願徽欽二帝在有生之年平安回到宋廷的。一旦父兄歸來,其帝位便岌岌可危。早在高宗於商丘即位之初,就有太學生上書反對,他們認為高宗不該即位,待到欽宗有朝一日南返,如何處置?由於說到高宗痛處,慘遭殺害。
嶽飛根本沒見過徽欽二帝,他念念不忘地“迎歸二聖”,也不可能是不忠於高宗的體現。但是,嶽飛念茲在茲,矢誌不渝地堅持抗金複國,反對退讓苟合的夙願,是與高宗那個偏安一隅的總體願景相左的。少年天子趙構,首先要考慮的,是穩定有限領土內的統治秩序,考慮江山社稷不致易姓。說到底,嶽飛與高宗的矛盾,是兩條路線的鬥爭。而當金人伸出和平的橄欖枝,矢誌抗金,恢複故土,反對苟合的嶽飛,就不能不被趙構等一班人所厭惡,所嫉恨,所拋棄。正是這種大政方針的相左,令高宗與秦檜施展手段,剝奪了三大將的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