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診病真的靠譜嗎
保健
移動醫療的概念正當熱。除了智能手機上下載的各類健康類APP應用軟件,穿戴式科技產品的發展已成為大勢所趨。但是目前,通過各種應用所收集得到的各種有關個人健康的數據,精確度上尚不足成為專業醫生的診斷參考。解決相關糾紛的立法也尚不完善。廣東省中醫院心律失常中心的丁春華主任提醒大家:診斷還得谘詢專業醫生意見,目前各種移動醫療設備上的數據並未到達診斷級別用途。
美國一婦女盲信APP 貽誤癌症病情 最近,美國一位51歲婦女西安·吉布森在《每日郵報》上用親身經曆給大家提醒:不要被一些不太靠譜的APP麻痹,因盲信APP而貽誤病情。據報道,吉布森從小臉上、身上都有不少雀斑。但2008年,她開始注意到自己腳踝上出現了一塊指甲大小的斑塊,比自己身上其他的雀斑顏色要深、形狀也更大。她谘詢了一位普通醫生,醫生告訴她沒什麼事。她又下載了一個健康類的APP軟件,查詢了一下,軟件提示斑塊有可能隻是顆痣。吉布森沒再操心,但兩年後,在一次體檢中,她發現那塊斑其實是皮膚癌。幸而,2011年她做手術切除腫瘤時,癌症並沒有擴散。
求醫不如求APP? 如今,智能手機上的健康類APP產品,花樣越來越繁多。在英國,這類產品有近10萬種,每周的下載量也越來越大。醫學機構是這方麵產品的市場領導者。每天這些APP告訴我們消耗了多少卡路裏,慢跑了多少公裏,提醒人們服藥等等。有五分之一的健康類APP宣稱有輔助診斷的功能,可以將我們的智能手機轉變成心電圖儀器,監測心律並發送給醫生。還有一些可以監測血壓、血糖水平。
2013年,全球健康類APP產品的市場價值是24億美元。有人預測,2017年,總值有可能上升到260億美元。包括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係也在極力推廣這類APP的應用。現在,甚至是心情沮喪這類問題,似乎也可以不找醫生而找對應的APP了。這讓傳統的醫患關係發生了變化。病人不再依賴醫生和護士的建議,轉而去求助APP。有些醫生歡迎新技術加入到診療當中。英國一位醫生就告訴《每日郵報》記者,他的40位病人中有三四個會每天帶著智能手機監測自己的健康狀況。他們通常有高血壓或者糖尿病等問題。但是更多的專家則指出,花樣種類繁多的健康類APP,在推薦給醫護人員和病人使用前,需要的是更為嚴格的監管。至少在英國,目前還沒有法規去管理這類健康APP。吉布森的例子是對監管必要性的最好的證明。
移動醫療 “倒逼市場” 另據《科技日報》報道,3月10日,蘋果公司春季發布會,宣布要借Apple Watch進軍醫療領域。我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認為:“我國在這方麵的法律、法規非常缺位的。在互聯網醫療方麵,目前不僅沒有解決信息授權問題,信息使用後造成的醫療糾紛怎麼防範、怎麼處理同樣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