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澳大利亞“人間最美”的監獄
看台
“想象一下。浩瀚的大海,環抱著天涯海角的小島,茂密的叢林、高高的椰樹間,一個巨大的籠子。”
25歲的伊朗青年歐米特說,“毫無疑問,我們的監獄是世界上最美麗的監獄。”
歐米特這話一點都不誇張。巴布亞新幾內亞的馬努斯島既嬌小玲瓏、又豪放粗獷,海景絕對一流。
島上總計大約有五萬居民。這也是大約1000名尋求避難者的臨時家園。他們從來沒有想過到這兒來,絕大多數都迫不及待地想離開。去哪兒都行,隻要不被送回出發地。
2013年年中之前,歐米特是名伊朗記者。受到恐嚇威脅後決定逃走,他付給人蛇一大筆錢。和許多尋求避難者一樣,歐米特也從印度尼西亞出發,前往比澳洲大陸更近的聖誕島。
總算到了澳大利亞邊境,歐米特卻被送到馬努斯島上的收容中心,到現在已經等了一年半。
2013年7月,澳大利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達成協議,開始將照料這些尋求避難人的大部分責任“外包”給了窮鄰居。
如果願意、而且被判定是真正的難民,他們就可以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定居。如果被判定是經濟移民,將被送回老家。但是,大多數人拒絕申請留在巴布亞。進退兩難,隻能繼續呆在收容中心。
2013年曾經在收容中心工作過四個月的澳大利亞學生尼科爾·賈奇說,“(抵達)瞬間就有一種被監禁的感覺。”
收容中心曾經是澳大利亞海軍基地,最初啟用時隻有一排排老式的軍用帳篷,擠滿了主要來自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和斯裏蘭卡的庇護尋求者。
賈奇形容這裏的條件“有辱人格”,“大小便的臭味、難以承受的高溫,還有蚊子。”有人得了瘧疾、傷寒,沒有自來水、經常連手紙都不夠用,更是於事無補。
條件惡劣隻是對收容中心一長串指控的一部分。賈奇說,“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工作人員羞辱人家。見過不少種族歧視、虐待。”
本來已經非常弱勢的庇護尋求者處境更是雪上加霜。賈奇說,“不少次看到有人想自殺、自殘,或者坐在那兒哭嚎。”
歐米特則說,精神疾病非常普遍,自殘幾乎每天都有發生,“好多難民……惡夢纏身。”
2014年2月,難民和看守之間的對立達到沸騰點,引發暴力衝突。澳大利亞議會調查結論說,這是“完全可預見的。”後來,收容中心的條件有所改善,蓋起了新房,有了清潔水,晚上有燈光照明,安全護欄也有所加高。
但是,不滿仍在發酵。今年1月,大約700名庇護尋求者絕食抗議,其中至少10人用鋼針封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