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景德鎮“大師”江湖(1 / 2)

景德鎮“大師”江湖

世相

在景德鎮,圈裏流傳這樣的說法:“百萬元買一個省級大師,千萬元買一個國家級大師”。

當財富像洪水一樣湧入景德鎮,這座小城近千年來形成的陶瓷生態,便被迅速改變。往日的手工匠人,搖身變成了“大師”,而各種等級、門類的“大師”評選成為這裏快速致富的捷徑,不少人將大師頭銜和銀行卡號一並印在名片上。甚至,連“大師”頭銜本身也成了一種商品。

十年前,景德鎮在千年華誕時失去了“中國瓷都”的封號。十年後的今天,這個以瓷器聞名的城市,在大師泛濫、市場遇冷後,又將何去何從?

“大師”是塊吸金石 目前,景德鎮從事瓷畫工作的有10萬多人,其中不乏一大批身懷絕技的民間陶瓷藝人和陶瓷藝術工作者。大師的稱號必定賦予這些陶瓷技藝者一種職業肯定和榮耀,但真正令他們對大師的稱號趨之若鶩的,仍然是經濟利益的驅動。

不同級別的大師作品價格差異巨大。在景德鎮,通常將陶瓷作品以“件”為單位計價,省高工職稱藝術家的陶瓷作品,市場價為10至30元/件;如果作者是景德鎮工藝美術大師和省工藝美術大師,則可以賣到50至100元/件;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創作的陶瓷作品,至少是以100元/件的價格起步,高的可達1000元/件。

這意味著國家級大師的一個作品,動輒就幾十萬元、上百萬元。

“盡管同一級別的大師,其作品也相距甚遠。但是不容否認的是,當省高工評上省級大師,其作品價格馬上翻一番,再從省級大師評到國家級大師,價格又再翻一番,一年一個價。”某業內人士介紹。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景德鎮的陶瓷藝術事業正處於起步階段,專業技術部門少,人才相對缺乏,有許多民間陶瓷藝人被選拔進入國家、省、市主辦的陶瓷研究機構工作,他們相對學曆低,社會地位也不高。

為了發展工藝美術事業,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才想到評選“工藝美術大師”這個方法,以此帶動整個陶瓷行業的發展。第一屆時,並不是叫“工藝美術大師”而是叫“工藝美術家”,第二屆時,因為輕工部領導覺得名字不夠響亮,才改叫“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

從1995年起,江西省政府開始大力推動大師評選,省級評選、市級評選層出不窮,這些以家庭作坊謀生的陶瓷藝人,一大部分成為了大師。

2013年5月,中國政府把延續了34年之久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活動,交由民間組織性質的“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評選,而不再是政府部門主辦。“因為這個稱號跟經濟利益產生了複雜的連鎖反應後,它所釋放的巨大能量,不是靠一個部門,或者一個協會能夠把握得好的。所有圍繞大師評選的相關人員都能夠通過評選的過程得到或多或少的好處。”景德鎮青年藝術家李申盛,曾經多次撰文對大師評選進行抨擊。

評選的渾水 “大師”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讓景德鎮變成了一座“大師橫行”的城市,同時,也正經曆著一個旁人難以理解的“評選時代”。在景德鎮,圈裏流傳著這樣的說法:“百萬元買一個省級大師,千萬元買一個國家級大師”。

青年陶藝人曾建中(化名)和陶瓷名家喻明福一起參加了某年的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評選,但他沒能入選。因此,他做出來同規格的陶瓷作品,價格還不及喻明福作品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