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蔣介石被迫再下野調查團出台應對策(2 / 3)

同日,張學良派萬福麟、鮑文樾飛抵南京,謁見了蔣介石。蔣對二人說:“你們回去告訴漢卿,現在他的一切都要聽我的決定,萬不可自作主張,千萬要忍辱負重,顧及全局。”

而此時,日本已將戰火在東北迅速蔓延。從9月18日夜到21日上午,日本關東軍占領了遼寧、吉林兩省主要城市及鐵路沿線地區。沿途各兵工廠、飛機、武器彈藥、鐵甲車盡被日軍掠去。僅東北兵工廠即損失步槍9500餘支,各種機槍2500挺、各種口徑大炮650門、各種迫擊炮2300門、飛機260架。其它物資無法計算,東北的中國交通銀行,盡被日本洗劫,連張學良的私邸亦被日軍搗毀,張作霖慘淡經營的家業,頃刻間落入日本強盜之手。張學良對此哀痛之極,幾不欲生,然而為時晚矣。榮臻等東北當局要員被日軍俘獲。至於無辜百姓,遭受的劫難,更是罄竹難書。

“九.一八”事變突發後,舉國嘩然,全世界也為之瞠目結舌。事變之前,中國東北邊防軍相當一部分精銳部隊隨張學良入關,東北地區僅有數萬戰鬥力疲弱的部隊,分布在百萬平方公裏國土上。而日本關東軍經過精心準備,兵力為2個師團,超過5萬人,沈陽一地,中國軍隊僅有第7旅數千人,而日軍常駐兵力就在萬人以上。事變後加上朝鮮等地的增兵,迅速增兵至4個師團,10萬精銳之師。

雙方兵力相差懸殊,加上中央不抵抗政策,致使日軍竟一夜之間占領沈陽,4個多月占領東北三省,並吞了相當日本本土3倍的中國領土,除了在黑龍江受到馬占山將軍組織的抵抗外,幾乎是兵不血刃。這不能不說是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也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罪惡行徑,令人激憤。

全國民眾對“九.一八”事變,丟失東北三省的怨憤之情,全部傾泄於東北軍政首腦張學良身上,稱張學良為“不抵抗將軍”。應該說他是當之無愧的。後來的上海“一.二八”抗戰,第十九路軍奮起抵抗,給日本以極大的教訓!蔣介石被迫還是支持了十九路軍的抗戰。

馬君武在“九.一八”事變後,撰《哀沈陽》一詩在《重慶日報》發表,立即傳遍全國。其詩雲:

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當行。

溫柔鄉是英雄塚,哪管東師入沈陽。

告急文書夜半來,開場弦管又難催。

沈陽已陷休回顧,更抱阿嬌舞幾回。

“九.一八”事變後,使蔣成了眾矢之的。與此同時,廣州西南政委會的反蔣聲勢高漲起來,蔣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如果這個局麵繼續下去,不但影響蔣介石集中力量剿共,更可能使北方、西北、西南各地軍閥對他產生動搖。所以,蔣介石決計寧粵和談,由此便引發出蔣介石、汪精衛、胡漢民三巨頭的角逐。最終蔣介石被迫下野。

日本帝國主義自“九.一八”事變後,迅速侵占東三省,並向錦州推進。國民政府請求國聯製止日本對主權國家的侵略,國聯雖作過幾次敦促日本退兵的決議案,但日本置國際公法和國聯決議於不顧,繼續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同時,設法組織傀儡政府,以達到把東北從中國分裂出去的目的。一方麵,日本繼續擴大侵略行動,以壓迫國民政府進一步屈服。另一方麵,拚湊和組織傀儡政權。

日本的對華侵略,激起了國際公憤。12月1日,國聯理事會12國委員會繼9月30日後,再次通過了解決滿洲問題決議案。其內容為:

一、確定9月30日理事會通過的決議案繼續有效,日軍應退回至9月18日以前的地域。

二、當事國雙方采取必要手段,禁止釀成喪失生命的任何行為。

三、中日雙方隨時將東三省最近情況報告國聯。

四、理事會各國應將接到本國在東三省代表的報告,供給理事會。

五、派五人調查委員會到東三省調查,中日各派襄助員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