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本是奧地利人,但他主張奧地利應該並入德國,現在居然有人主張巴伐利亞應並入奧地利,雖然這種主張在時下很流行,卻不是希特勒所能容忍的。他馬上站起來,開始了長達15分鍾的激烈反駁,最後說:“我不知道這位先生是什麼意思,還是想讓日耳曼民族瓦解嗎?還是為猶太人辦好事嗎?那位教授被希特勒攻擊得像“一隻落水狗一樣”,匆匆逃離了會場。
德國工人黨的成員都沒有見過希特勒,他們都吃驚地看著這個麵色蒼白,略顯瘦弱的年輕人。德萊克斯勒對希特勒的發言,以及他演講中很強的邏輯思維產生了深刻的印象,他認為德國工人黨正需要一位傑出的人物,一個具有強烈信念的人物,一個絕對無畏的人物,一個能為此而采取行動的人物。德萊克斯勒朝希特勒走去,大聲說:“這位先生,我叫德萊克斯勒,德國工人黨的負責人。”並塞給他一本小冊子,請他好好閱讀一下。
這本粉紅色封麵的小冊子大約40頁,書名叫《我的政治覺悟-摘自一個德國工人社會主義者日記》。它是一本反猶主義宣傳品,它把日耳曼民族的一切災難都歸罪於猶太人,並聲稱拯救的方法,隻能來自純血統的日耳曼人。
希特勒翻閱到“戰前和戰爭期間的猶太人及其活動”一章時,大為興奮,他缺少的就是對猶太人在這段時間的總體把握,於是興致勃勃地閱讀起來:
有一個種族,或者我們應該稱作民族,兩千年來一直沒有自己的國家,但無論如何,它已經擴散到了全世界。他們是猶太人,他們既不是農民,也不是工人,他們既不下煤礦幹活,也不到建築工地蓋房子,他們買賣人類智慧和手藝製作出來的任何東西,雖然他們一開始很窮,但他們轉眼就征服了金融市場,進而采取不道德手段和蛇蠍之計,使自己變成富翁。
猶太人隻占世界總人口的1%,但兩千年來,他們自上而下,人人都堅持一種信念:這一小部分人絕不能為統治者服務,而應當支配統治者。他們沒能建成自己的國家,其結果是,在每一個國家裏,他們都竭盡全力壟斷金融市場、經濟、政治、文學和新聞出版,這個種族已經成了世界的主宰者。
希特勒一口氣讀完了這本小冊子,觀點的相同使他對德萊克斯勒的書十分推崇。德萊克斯勒的目標是建立一個以工人群眾為基礎,然而不像社會民主黨,卻要保持強烈民族主義色彩的政黨。希特勒敏銳地感覺到這本小冊子的新奇之處,是它提出的“國家社會主義”和“新的世界秩序”這兩個詞。
第二天,梅爾上尉正在辦公室接待魯登道夫將軍。希特勒大步走了進來,邊敬禮邊說:“報告上尉,我已把關於德國工人黨的報告擬好了,請上尉過目。”
梅爾接過報告,對希特勒說:“下士,我給你引見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指著坐在一旁的魯登道夫說:“這是魯登道夫將軍!”
希特勒一聽“魯登道夫”幾個字時,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等到他看到穿著將軍製服的魯登道夫,才慌忙行軍禮。
梅爾上尉看了一下報告,又把報告遞給魯登道夫將軍,他是梅爾上尉的上司,梅爾上尉對他畢恭畢敬。
“德國工人黨。”魯登道夫沉吟了一下,仔細看起了這份報告,不時點頭。當他看到“重建德國軍隊,以期有朝一日東山再起,洗涮舊恥”時大為讚許。他盯著希特勒離去的背影,心想:這是一個天才,是個了不起的天才。
兩天後,即9月16日,希特勒收到一張明信片,匆匆看了一眼,信是德國工人黨寄來的,上麵寫著:尊敬的阿道夫.希特勒先生,我們高興地通知您,您已經被接納為德國工人黨黨員,請您務必於9月18日,光臨赫倫大街阿爾斯特.羅森巴德咖啡館,參加德國工人黨委員會會議。
正在希特勒猶豫不決之時,梅爾上尉召見希特勒,梅爾對他說:“下士,我命令你找個機會加入德國工人黨,並協助它的建設,這也是魯登道夫將軍的意思。”
1919年9月,希特勒作為“德意誌工人黨”的第55名成員和主席團的第七名委員,加入了這個黨。扮演“政治鼓動員”的角色。在黨內,希特勒的宣傳和組織才能使他嶄露頭角。
演說時,希特勒煽動對凡爾賽和約、“十一月罪人”以及猶太人的仇恨。他大量使用民間語言和戰壕中士兵們的行話,單刀直入,通俗易懂,具有很大的盅惑性。
1919年10月16日,德意誌工人黨舉行第一次群眾集會,到會者達70人,這些人被希特勒的演說所感動,自願捐獻300馬克來支持這個組織。為了進一步擴大影響,吸引更多群眾參加德意誌工人黨的集會,希特勒用這筆款在報紙上刊登啟事,印發廣告。此舉十分奏效,1919年11月13日,第二次群眾集會的參加者達130人,其中有大學生、小業主和軍官,這些人不惜拿出50芬尼購買入場卷。
希特勒企圖按照自己的目標和觀點,來改造德意誌工人黨。1920年初,德萊克斯勒任命希特勒為“宣傳部長”。他為了謀取更大的權力,運用黨的基金租了一個辦事處,安裝電話,並雇傭專職辦公室主任。希特勒建議組織大規模集會,會場設在可容納2000人的霍夫勃勞豪斯啤酒館的宴會廳,雖然遭到其他委員們的反對,哈勒甚至以辭職表示抗議,但是會議仍於1920年2月24日舉行。正如希特勒所預期的,參加集會人數達2000多人,啤酒館到處都是人流。
希特勒在這次群眾集會上,具體闡述了1919年底由德萊克斯勒、費德爾和希特勒起草的25點綱領。綱領從民族主義出發,要求德國人在一個“大德意誌帝國”內統一起來,要求廢除凡爾賽和約和聖日耳曼和約。綱領從種族主義出發,主張隻有日耳曼血統的人才能成為本民族的同誌。規定猶太人不能擔任公職,不能享有公民權利。不能參加新聞工作,而那些1914年8月2日以後移居入境的猶太人,應該吊銷其戶口,離開德國。
綱領還提出“取締不勞而獲的收入”,“沒收一切戰爭利潤”,“企業(托拉斯)實行國有化”,“要求廢除地租,要求製止一切土地投機倒把”活動。“要求建立和維護一個健康的中產階級”等冠冕堂皇的許諾。這些激進的“社會主義”口號,能夠打動生活在社會底層、處境十分困難的群眾。
1920年3月31日,希特勒被革除軍職,於是將全部精力投入到黨的工作。二十世紀初葉,在德國盛行著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兩股潮流。25點綱領正是把便於煽動民族情緒、民族反猶主義和欺騙工農、下層中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口號,拚湊起來的大雜燴。為達到煽動民眾的目的,希特勒在黨的名稱問題上頗費一番心機。他把兩個主義捏合在一起,杜撰出“民族社會主義”,即納粹主義。1920年4月1日,德意誌工人黨改名為“民族社會主義德意誌工人黨”。
希特勒還為納粹黨精心設計了黨徽和黨旗,並出版了納粹黨的機關報。1920年12月,在國防軍的資助下,希特勒買下“慕尼黑觀察家報”,改名為“人民觀察家報”,使之成為宣傳納粹黨的主張。每周出兩期,至1923年改為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