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張伯倫當選英國首相後,推行綏靖政策,1937年11月,他派哈裏法克斯訪德,與希特勒在上薩爾茨堡會談。希特勒提出了要求改變凡爾賽和約確定的現狀,承認德國是歐洲大國權利的要求。哈裏法克斯表示:“凡爾賽和約釀成的一切錯誤必須加以糾正,但澤、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屬於‘注定要發生的歐洲秩序變更問題’。英國隻是希望通過和平演進的方法,來實現這一改變。”
英國的態度,無疑壯了希特勒的膽,促使他決定提前行動。
奧地利地處中歐心髒地帶,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納粹德國顛覆奧地利的行動從未停止。1934年策動法西斯分子刺殺奧地利首相多爾富斯,1936年強迫奧地利簽訂《德奧協定》,要求奧地利承認自己是“一個德意誌國家”,並讓德奧法西斯黨徒參加政府工作。此後,德國通過奧地利納粹分子製造事端,為其出兵奧地利尋找借口。
隨著德國陸軍的逐漸成熟,英國缺乏堅決的意誌,再加上希特勒一係列成功:第一次是重整軍備;第二次是恢複征兵;第三次是進兵萊茵蘭,以及同墨索裏尼的勝利接觸,這些無疑堅定了希特勒“勝利不是通過絕對有把握的道路來取得的,風險必須要冒,突然的躍進是必要”的信念。
1934年7月25日,希特勒指使在維也納的納粹分子暗殺奧總理多爾宮斯。但形勢很快發生了變化,由庫特.馮.許施尼格博士率領的政府部隊,迅速重新控製了局勢,暴動者被逮捕,其中13人被絞死。與此同時,作為奧地利保護人的墨索裏尼急忙動員4個師,陳兵勃倫納山口,這給柏林造成了壓力。希特勒見勢不妙,馬上縮了回去,並宣稱這完全是奧地利的內政,對“殘忍暗殺”表示遺憾。
事態由於墨索裏尼的幹預暫時告一段落,但希特勒並沒有放棄奪取奧地利的企圖。在1936年7月11日奧德協定的秘密附件中,許施尼格對奧地利納粹黨作了影響深遠的讓步。自那時以來,希特勒的駐維也納大使巴本,尊崇希特勒的指示,一直不停止破壞奧地利的獨立和促使它與納粹德國合並。在整個1937年中,奧地利的納粹分子在柏林的資助和唆使下,加緊了恐怖活動。奧地利幾乎每天都有地方發生爆炸事件。在山區省份,納粹黨人常常大規模暴亂性“示威”,削弱了政府的地位。
1938年1月25日,奧地利警察搜查一個叫7人委員會的團體在維也納建立的辦公處,警察在那裏發現了由希特勒的代表魯道夫.赫斯署名的文件,表明奧地利納粹分子將在1938年春天公開反叛,如果許施尼格企圖鎮壓的話,德軍將開入奧地利,以防止“日耳曼人內部流血”。其中一個文件,要當地納粹分子謀殺他本人或者他的武官莫夫中將,以便為德國幹涉製造借口。
巴本雖然被解職,但在被免職的第二天,他匆忙趕到希特勒那裏,這位免職大使向希特勒提出一個令他感興趣的建議:為什麼不同許施尼格親自商量一下?為什麼不請他到伯希特斯加登來親自談一談?希特勒覺得這個想法有點意思,顧不得才把巴本免職,就命令巴本回到維也納去,安排這次會談。
希特勒喜歡與外國政治家會晤,麵對麵地交談。因為這樣他就有機會看出對手的弱點。
許施尼格立即答應了,但為了自身安全,他提出了一些條件:他必須預先知道,希特勒希望討論的具體是些什麼問題;他必須預先得到保證,即1936年7月11日簽訂的協定將保持不變。在這個協定中,德國答應尊重奧地利獨立和不幹涉奧地利內政。此外,會談後發表的公報,必須重申兩國將繼續遵守1936年的協定。
巴本趕緊回到上薩爾斯堡與希特勒會麵,他回來時帶來了希特勒的保證:1936年的協定將保持不變,希特勒隻是想討論,自從這個協定簽訂以來,“繼續存在哪些誤會和分歧”。
2月11日晚上,許施尼格由外交部次長吉多.施密特陪同,在嚴守秘密的情況下,乘專車前往薩爾斯堡。次日上午,汽車開到德奧邊界。當許施尼格在外交部次長和巴本的陪同下到達希特勒別墅時,希特勒身穿衝鋒隊褐色製服上衣和黑褲子,帶著裏賓特洛甫、凱特爾和兩位相貌威武的將軍恭候在台階前。顯然,希特勒挑選這兩位威武將軍,算是給奧地利客人來個下馬威,給對方造成準備運用武力的印象。
許施尼格幾乎立即被引進了希特勒的書房。從這間書房的無格大玻璃窗,可以看到氣勢雄偉、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以及山那邊的奧地利。這也是賓主兩人的誕生地。
作為一個禮貌周全的老派奧地利人,許施尼格自然先來一陣彬彬有禮的寒暄。
但希特勒打斷了他的話說:“我們不是到這裏來談風景和天氣的。”希特勒很生氣地說:“奧地利無論如何也不會對德國采取友好政策,奧地利的整個曆史就是一種不斷的叛逆賣國行為,過去如此,今天還是一樣。這種矛盾的曆史現象早該告終,現在是時候了。許施尼格先生,我現在可以告訴您,我已下定決心要把一切告終。德國是一個大國,如果它要解決它的邊界問題,我想沒有人會出麵幹涉的。”
態度溫和的奧地利總理對希特勒的發作感到震驚,他仍力圖保持和解態度,而又堅持立場地說:“總理先生,我了解你對奧地利曆史的態度,但你將會明白,我在這些問題上的觀點與你有根本的不同之處。照我們奧地利人的看法,我們整個的曆史是德國曆史非常重要、非常有價值的一個部分,它不可能與德國的整個曆史截然分開。而且,奧地利所做出的貢獻是非常大的。”
“完全等於零。我可以告訴您,完全等於零!在整個曆史中,每個民族主義的思想都被奧地利破壞了,而且一點不假,所有這些破壞,都是哈布斯堡王室和天主教會幹出來的。”希特勒大聲叫嚷道。
還不等許施尼格把話說完,希特勒不耐煩了,“也許是這樣,我隻是再一次告訴你,事情不能照這樣繼續下去了。我負有一個曆史使命,這個使命將由我來完成,這是上帝的安排,要我這樣做。凡是不讚成我的人,就要被摧毀。我選擇了任何德國人都沒有走過的最困難的道路,我已獲得了德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成就,比任何德國人都偉大,而且,我要告訴你,決不是靠武力手段。我是滿懷著對德國人民的熱愛的,無論我走到哪裏,我都需要警察,但並不是為了保護我,而是為了保護群眾,免得他們因為過分熱情而互相碰撞受傷。”
許施尼格仍保持著禮貌的態度說:“我非常愉快地相信你的話是真實可信的。總理先生。”
希特勒進一步緊逼:“許施尼格先生,我要告訴您,我要設法解決所謂奧地利問題,不管用什麼方式,您當真認為我不知道您在與德國接壤的奧地利邊界設防嗎?你真以為您可以在奧地利移動一塊石頭而我在第二天會不知道嗎?”
許施尼格已軟了下來,他沒有說他完全有權在自己的邊界設防,而是請希特勒諒解。他說,設防是部分地采取對捷克斯洛伐克設置路障的對應措施,是與德國完全不相幹的。
許施尼格錯誤地估計了他的對手,內陸國家的奧地利沒有天然盟友,英國不會為它而動一個指頭;法國能夠把德國阻止在萊茵蘭之外,但是它沒有這麼做,而且法國再要采取行動,已經來不及了。意大利一度是奧地利的保護者,現在是德國的盟友,除了順從它的強大鄰邦的無理要求之外,奧地利還能有什麼辦法呢?
希特勒繼續狂妄地叫囂道:“許施尼格先生,現在,我打算給你最後一次機會。要是我們現在找不到一個解決的辦法,事情就無法挽回了。考慮考慮吧,許施尼格先生,我隻能等到今天下午。我對您說,隻有認真接受我的意見,才是出路。我並不是嚇唬您,我過去的記錄就足以證明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