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回蘇日東北戰後謀和德波但澤爭端激化(2 / 3)

與此同時,日軍組建第6軍,集結了兩個師團數萬步兵,並得到135輛坦克、10輛裝甲車和225架飛機支援。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親自參與指揮作戰。

6月27日,日軍出動119架飛機,突然襲擊塔木察格布拉克地區機場群。7月2日夜,日軍第23師團主力渡過海拉爾河。與此同時,日軍另一部在坦克、裝甲車掩護下,向蘇軍正麵戰場發動猛烈進攻,遭蘇蒙軍猛烈反擊,損失慘重。從7月初至8月中旬,衝突雙方進行猛烈的炮戰和陣地拉鋸戰。並調集兵力,準備發動新一輪攻勢。

8月20日上午,蘇蒙軍以35個步兵營,216門野炮、498輛坦克、346輛裝甲車、150架轟炸機和100架戰鬥機,分南、中、北三路,全線對日“滿”軍發動圍攻。當天,三路部隊即完成戰略展開。

8月24日,日軍為免遭被包圍,曾對南路蘇軍發動反攻,但未能達到預定目標。8月26日傍晚,蘇蒙軍進一步縮小包圍圈。

29日淩晨,日軍被迫撤退。31日,日軍2000餘人突出包圍圈,蘇軍停止進攻。

蘇軍這次反攻作戰,致使日軍傷亡3萬多人,擊毀日本飛機180餘架。日軍遭到毀滅性打擊後,被迫尋求通過外交途徑收拾殘局。

9月3日,日軍被迫停止原定發動攻勢的計劃。16日,日駐蘇大使東鄉茂德和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分別代表日“滿”和蘇“蒙”,在莫斯科簽訂了諾門坎停戰協定,規定莫斯科時間9月16日中午2時,停止一切軍事行動,各派代表2人組成委員會,勘定“滿”蒙發生衝突地帶的界線。

日軍在諾門坎的慘敗,使日軍不敢輕易北犯,對於日本的整體戰略產生了重大影響。應該說,這對於蘇聯來說,是取得了戰略性勝利。

但澤(今稱格但斯克)位於波蘭西北部,南扼維斯瓦河口,北瀕波羅的海,是一個戰略重鎮。它早在12世紀就屬波蘭管轄。波蘭三次遭到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瓜分,但澤也屢經戰事,歸屬幾經改變。民族構成漸漸以日耳曼人為主。1918年,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被列強瓜分了近150年的波蘭終於複國。根據凡爾賽和約,但澤被劃為國聯保護和監督下的“自由市”,其關稅和外部隸屬波蘭,允許波蘭使用港口設施,內政保持獨立。該地區的東邊和西邊都是德國的領土,波蘭隻得到一條狹長地帶,作為出海口,直通波羅的海。這一地帶叫但澤走廊或波蘭走廊。

到30年代,但澤的納粹分子逐步掌握內政大權。但此時希特勒德國羽翼未豐,采取了安撫波蘭的政策,多次保證尊重波蘭在但澤現有的民族權利。波蘭覺得法國不太可靠,決定調整親法的外交方針,於1934年與納粹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危機中,波蘭當局在希特勒的拉攏下,竟然趁火打劫,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特申地區,波德關係達到“高峰”。

經過德奧合並和慕尼黑交易,希特勒德國占據了中歐戰略要地,實力大增,戰略地位明顯增強。波蘭既是東侵蘇聯的必經之路,又是西攻法國的戰略後方,具有重要價值。但澤是波蘭的咽喉。就在慕尼黑協定簽訂不到一個月的1938年10月24日,德國外長裏賓特洛甫向波蘭駐德大使利普斯基提出,德國要求收回但澤,並在但澤走廊修建享有治外法權的公路和鐵路運輸線。“報酬”是延長德波和約,保證德波邊界現狀和共同反蘇、反猶。

1939年1月5日,希特勒在接見波蘭外長貝克時,明確表示說:“但澤是德國人的”,“而且遲早要成為德國的一部分”。在希特勒的擴張計劃中,下一個就是波蘭了。

波蘭政府懾於輿論壓力,拒絕了德國的無理要求,貝克回答說,他“看不出有什麼可能達成協議”,此後的幾個月,德波政要人員多次會晤,始終沒能達成妥協。德波關係從合作頂峰上跌落下來了。

1939年3月15日,納粹德國武裝占領捷克斯洛伐克的殘餘部分,開始騰出手來對付不肯讓步的波蘭。德國的高壓沒有見效,反而迫使波蘭實行局部軍事動員,並加快向英法靠攏。英國為了盡早組建以波蘭為主體的威懾德國東部戰線,於3月31日,破例對波蘭的獨立和安全承擔擔保義務。並於4月6日簽訂了英波臨時互助協定。波蘭與法國也達成了類似的協議。這是波蘭外交方針的一次重大調整。

波蘭外交政策的調整,引起了歐洲戰略態勢的變化,英法由於波蘭反對與蘇聯結盟,由此英法蘇三國盟約功敗垂成。而波蘭與英法的結盟,則直接影響到德國的戰略計劃,有可能在進攻波蘭時,造成整個歐洲結盟,進而使德國四麵受敵。

為此,就有了德國外交上的重大調整,突然間提出與蘇聯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而蘇聯在最後關頭沒能與英法達成和約,使得斯大林在沮喪的情況下,得到了希特勒伸出的橄欖枝,應該說蘇德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水到渠成。

納粹德國吞噬捷克斯洛伐克後,拋開了不流血製服波蘭的念頭。決定一舉摧毀主要敵手英法在歐洲大陸的這個戰略側翼。

對於希特勒來說,但澤不算一回事,那不過是一個借口。6月下旬,但澤出現全麵軍事化,整個城市好像一個火藥桶,隨時都有可能爆炸。德國人一直把武器偷偷運進但澤,並讓正規軍官去訓練當地警衛隊使用這些武器。波蘭則增加海關人員與邊防部隊。

7 月,英法蘇談判陷入僵局,張伯倫政府仍未摒棄同希特勒和解的幻想,正與德國秘密接觸。波蘭政府仍固執偏見,拒絕接受蘇聯可能的援助,幻想戰爭一旦爆發,英法的遠水能救近火。

8月4日,但澤議會挑釁性地禁止波蘭海關人員執行例行公務。波蘭政府駐但澤外交代表要求撤銷禁令,並指出,妨礙海關人員執行任務,將被認為是對波蘭官員的“暴力行為”,波蘭政府“將毫不延遲地對自由市采取報複”。

希特勒趁機發難,於8月9日照會波蘭,聲稱“這將使波德關係惡化,其後果完全由波蘭政府承擔”。8月11日,希特勒接見國聯駐但澤代表布克哈特,警告波蘭:“如果波蘭人敢動一個小指頭的話,他將用他手中的武器以雷霆萬鈞之勢壓下去。”

就在納粹德國頻繁開展多層次外交活動的同時,入侵波蘭的軍事、經濟等方麵的準備也在緊張進行。5月,通過了擴充陸軍的1939-1940年度動員計劃,規定將動員前的51個步兵師和坦克師猛增一倍。6月,陸軍總司令部和最高統帥部,擬訂了軍隊進攻的具體時間表、路線和部署。同月下旬開始,準備侵波的軍隊以體育比賽、軍事演習、修築邊境工事,以及慶賀德軍在坦能堡戰勝俄軍25周年等各種名義,源源不斷地開到靠近波蘭的指定地點,進行戰略性集中和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