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回希特勒行巴巴羅薩斯大林臨嚴酷考驗(2 / 3)

德軍的“挪威”集團軍和芬蘭的東南集團軍,卡累利阿集團軍,共21個師又3個旅,在挪威和芬蘭境內展開,由德軍第5 航空隊和芬蘭空軍900餘架飛機進行支援,奪取列寧格勒。

“巴巴羅薩”計劃原規定各項準備工作,必須在1941年5月15日以前完成。後來由於英國參與巴爾幹地區作戰,使得巴爾幹戰役不可能在5月中旬結束,希特勒不得不將原定入侵日期推遲到6月22日。這一改變也許是對德國致命的改變,蘇聯寒冷的冬天對於入侵者來說,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

麵對德國日益明顯的入侵準備,1941年6月13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鐵木辛哥鑒於戰爭迫在眉睫,曾要求下令邊境軍區部隊進入戰爭準備,並根據掩護計劃展開第一梯隊。但斯大林對戰爭的突發性、急迫性估計不足,唯恐敵人借故挑釁,沒有立即下達命令。

蘇軍直到6月21日深夜,當大量情報和事實業已確證德軍將於翌日淩晨發動進攻時,斯大林才同意,下令各邊境軍區所有部隊立即進入戰爭準備,隱蔽占領國境築壘地區。但已為時太晚,蘇軍大部分部隊還未接到命令,德軍的炮火準備就已經開始了。

22日淩晨4時30分,納粹德國未經宣戰,就以突襲方式向蘇聯展開全線進攻。5時30分,當大批德軍已進入蘇聯國境後,德國駐蘇大使舒倫堡才向蘇聯外交部遞交了一份照會。其中當然是充滿了謊言和捏造。接著,意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和芬蘭追隨納粹德國,也相繼發出照會,對蘇宣戰。

就這樣,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2000多公裏戰線上,德軍向蘇聯發起了全麵進攻。希特勒妄圖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閃電戰”,在六個星期到兩個月的時間內打垮蘇聯,在冬季到來之前結束戰爭。

法西斯軍隊首先以大量航空兵對蘇聯西部的重要城市、交通樞紐、軍事基地以及正在向國境線開赴的軍隊進行猛烈轟炸。並在蘇軍防禦縱深地區內空降傘兵,奪占要地。同時以數千門大炮對蘇軍的邊防哨所、防禦工事、通訊樞紐和部隊集結地域實施猛烈轟炸,然後以優勢的坦克和摩托化兵團為先導,從波羅的海至喀爾巴阡山寬約1500公裏的地麵上,發起全線進攻。

蘇聯西部的66個機場遭到猛烈轟炸。蘇軍半天之內就損失飛機1200架,其中800架未及起飛迎戰,即被毀於機場。許多重要城市、通訊設施、交通樞紐和海空軍基地,在德國航空兵和特務分子的襲擊下,遭受嚴重破壞。邊境軍區指揮機構基本上陷於癱瘓,部隊出現了混亂。邊防值班部隊雖然進行了抵抗,但因得不到及時增援,防線迅速被突破。戰爭第一天,德軍前進了50-60公裏。

鑒於上述情況,斯大林手裏拿著未吸完的煙鬥,默默地在辦公室踱來踱去。大約在下午1時,斯大林打電話對總參謀長朱可夫說:“我們各個方麵軍司令員,缺乏足夠的作戰指揮經驗,看來有點發慌。政治局決定派你到西南方麵軍擔任統帥部代表。還準備派沙波什尼科夫和庫利克到西方方麵軍。他二人已到我這裏接受指示。你必須馬上飛往基輔,會同赫魯曉夫到設在捷爾諾波爾的方麵軍司令部去。”

統帥部的代表抵達前線後,首先傳達了斯大林的指示和問候,這使得紅軍指戰員開始有了主心骨。接著他們迅速整頓部隊,把被德軍的進攻打得七零八落的部隊收攏在一起,轉入積極防禦,並不失時機地對德軍進行反突擊。

6月23日,朱可夫來到機械化第8軍軍長裏亞貝舍夫的指揮所,裏亞貝舍夫扼要向朱可夫報告了部隊的狀況說:“我們軍要到24日晨才能全部投入戰鬥。”

6月24日,機械化第8軍轉入進攻。這個軍訓練有素,而且裝備有最新式的坦克。與此同時,卡佩佐將軍指揮的機械化第15軍,也在拉傑霍夫以東展開進攻。這兩個軍給予德軍的打擊,特別是機械化第8軍的順利行動,很快引起了德軍的重視。特別是負責掩護克萊斯特集群第48摩托化軍右翼的德軍步兵第57師被殲後,尤其是這樣。

德軍第48摩托軍這天陷入非常危急的境地,德軍不得不用空軍來抗擊蘇軍的反突擊,才使得這個軍免遭毀滅的危險。

6月25至26日,戰鬥行動不斷擴大,德軍投入大量作戰飛機,在空中和地麵都展開了殘酷的戰鬥。雙方損失嚴重。由於德軍先頭部隊到達杜布諾地區,裏亞貝舍夫將軍奉命率第8軍轉向這裏。在朱可夫的統一調度下,蘇軍第5機械化軍主力也指向杜布諾。正在向杜布諾前進的還有步兵第36軍和機械化第19軍。杜布諾地區6月27日起,開始了殘酷的戰鬥。

但是蘇聯西方方麵軍和西北方麵軍的局勢仍在繼續惡化。至今司令部仍沒有同各集團軍司令員建立穩定的通信聯係。各師和各軍不得不彼此孤立地同德軍作戰。德軍大量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已在這兩個方麵軍的許多地段上完成了突破。並在白俄羅斯和波羅的海沿岸地區迅速推進。

但德軍在波羅的海地區的戰爭缺乏周密籌劃。哈爾德在戰爭開始時的順利日子裏,是同意希特勒的戰爭總目標的。一旦渡過德維納河和第聶伯河,戰爭主要是占領工業區和生產區,而不是消滅敵人的武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