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洋戰場,自從中途島戰役後,日軍轉攻為守,盟軍開始局部反攻。1943年5月底,尼米茲派遣一個突擊艦隊奪回了阿留申群島中的阿圖島;8月中旬以收回了基斯卡島。以上兩島都是1942年6月初被日軍攻占的。
盟軍在阿留申群島和西南太平洋的進攻,迫使東條重新規劃他在太平洋上的戰略行動。在1943年9月30日的禦前會議上,東條政府和大本營製定了新的戰略計劃。即所謂“今後應采取的戰爭指導大綱”。這個大綱規定:為了完成帝國的戰爭,在太平洋及印度洋方麵,包括千島群島、小笠原群島、內南洋群島及西部新幾內亞、巽他群島。緬甸這一圈子,為應絕對確保的重要地區。並要求從戰爭開始到結束,要確保圈內的海上交通。
最近太平洋前線的一連串失利的消息,使東條十分傷心。他想:如果再繼續打這樣仗,那隻會提高敵人的士氣,如同瓜島戰役一樣。中立國就會動搖,中國就會受到鼓舞,對“大東亞共榮圈”諸國也會產生嚴重的影響。
日本國內生產的緩慢及大幅度下降,也加劇了這種局勢。戰場上的物資損失再也無法得到補充,就連海陸兩軍的最低要求也不能滿足。各占領區的司令官沒有開發當地的自然資源,即使生產出來的東西,也隻有極少一部分能運回日本本土。因為日本的商船數目有限,美國的潛艇又對不遠千裏北上的船隻不斷發動毀滅性的進攻,僅在1942年度,就擊毀日本商船60多萬噸。
另一方麵,美國的經濟動員卻在加速,日本的生產在戰爭的刺激下增加了1/4,美國卻增加了2/3以上。日本製造業的效率隻有美國的35%。更重要的是,日本國民生產總值若以1940為100,到1943年隻增加了2%,而美國則增加了36%。另外,美國在各方麵都有良好的擴展生產的計劃,日本卻未能多樣化,軍火生產雖然扶搖直上,但卻犧牲了非軍事項目的生產。
艦艇仍然是最關鍵的問題。阿圖島的陷落以及從它附近的基斯卡島的秘密撤退,打亂了東京政府精心製定的預算。阿留申群島這兩個橋頭堡陷落,千島群島的防禦就必須加強,增加兵力。所有這些,會大量分散南方被圍困地區的運輸能力。
麵對這樣的現實,東條在6月間召開了軍政聯絡會議。會議得出結論,必須把千島群島變成一個要塞,盡管這樣做意味著損失國力:鋼鐵生產將減少25萬噸,鋁減產6000噸,煤減產65萬噸。隨著危機的加重,海陸軍之間,為爭奪戰略資源而進行的相互削弱的鬥爭加劇了。豐田輔武海軍大將埋怨陸軍作戰不力,稱陸軍為“馬糞”、“飯桶”。他公開說,寧願把女兒嫁給乞丐,也不願意把她嫁給陸軍軍人。
幾天以後,6月30日,關於船舶問題的辯論,由於宣布了所羅門群島之戰已告終結而突然黯然失色。美軍哈爾西將軍及其兩棲部隊,已經采用蛙跳戰術,開進“狹縫”向通往所羅門中心的新喬治亞島挺進。日本駐軍雖嚴陣以待,而且很快就到達了增援部隊,使兵力多達5000人,但守軍卻無法擊退美國海軍陸戰隊及其陸軍師。全島被占領隻不過幾個星期時間。這樣一來,美國人與戰略要點布幹維爾之間便不會有多大的距離了。
在這危急情況下,天皇召見了東條首相。東條晉見完畢後,為天皇陛下的“嚴重關切”所震動,忙要佐藤賢了將軍去問問陸軍參謀本部,“他們打算在哪裏堵住敵軍?”
佐藤回答說:“我們休想得到答複,無論是海軍還是陸軍,都不可能訂出堵住敵人的計劃。”東條沉默下來,但他的臉色再也無法掩蓋他的苦惱。
“宮裏怎麼樣?”佐藤問道。
東條喃喃地說:“天皇對這一切非常擔憂。我去找參謀長杉山談談,你去找作戰部長談談,必須堅持要他們訂一個明確的戰略計劃,明確說明我們能在什麼地方擋住敵人的反攻,我們最後一道防線在什麼地方?”
就在東條英機一籌莫展之際,德意法西斯也不好受,他們正在受到毀滅性打擊。這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