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回蘇軍反攻彼堡解圍納粹抵抗第聶棄守(2 / 3)

德軍第18集團軍的失敗,使第16集團軍側翼和後方受到威脅,被迫向西撤退。這時,戰線大大縮短,因此蘇軍撤銷了沃爾霍夫方麵軍。2月16日,列寧格勒方麵軍和波羅的海沿岸第二方麵軍開始追擊退卻的德軍。到2月底,蘇軍前出到普斯科夫、新爾熱夫和普斯托什卡一線。至此,第一次突擊結束。

第一次突擊的勝利結束,全殲德軍3個師,擊潰23個師,共擊斃德軍9萬多人,俘虜7200人。蘇軍西進220至280公裏,使列寧格勒從德軍的長期圍困中解脫出來。蘇軍解放了列寧格勒州和加裏寧州的部分土地,為日後解放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創造了條件。

1944年1月24日至4月17日,蘇軍在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地區實施第二次突擊。這是蘇軍實施的一次大規模戰略進攻,被稱為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進攻戰役。

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既是重要的經濟區,又是重要的戰略區。這一地區不僅是糧食和工業原料基地,而且還掩護著克裏木和巴爾幹半島的接近地。德軍認為堅守這一地區對於阻止蘇軍繼續推進,拖延蘇德戰爭具有重要意義。甚至“將決定德軍在整個東戰場的命運”。因此,德軍統帥部決定建立強大的預備隊,以其“南方”集團軍群司令曼施泰因元帥,和“A”集團軍群司令克萊斯特元帥的強大兵力,固守第聶伯河左岸某些地段和右岸廣大地區。

德軍“南方”集團軍群轄坦克第1、第4集團軍和第6、第8野戰集團軍,部署在普裏皮亞特河經科爾鬆-舍甫琴科斯基至尼科波爾一帶。“A”集團軍群轄德軍獨立第44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部署在第聶伯河河口附近地區。德軍第4航空隊和羅馬尼亞空軍負責支援,另有1個集團軍為預備隊。這是德軍兩個龐大的戰略集團,共96個師,180萬人。其中坦克師占蘇德戰場坦克師總數的70%以上,摩托化近半數。德軍裝備火炮和迫擊炮1.68萬門、坦克和強擊火炮2200門、飛機1460架。

蘇軍最高統帥部根據總的戰略計劃,決定於2月至3月在第聶伯河右岸地區實施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目的是殲滅戰場南翼的德軍集團,解放整個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地區,並為爾後向巴爾幹進攻和從南麵殲滅白俄羅斯境內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創造條件。

參加作戰的蘇軍有蘇軍烏克蘭第一方麵軍,司令員朱可夫元帥;烏克蘭第二方麵軍,司令員科涅夫大將;烏克蘭第三方麵軍,司令員馬利諾夫斯基大將;烏克蘭第四方麵軍,司令員托爾布欣大將。總兵力220萬人,有火炮和迫擊炮2.8654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2015輛、飛機2600架。大本營代表朱可夫元帥和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負責協調烏克蘭第一、第二方麵軍和第三、第四方麵軍的行動。此外,白俄羅斯第二方麵軍也在北翼進行配合作戰。

第二次突擊是在北起薩爾內以西、南至第聶伯河河口1300多公裏的寬大正麵和東起第聶伯河、西至喀爾巴阡山山麓500公裏的縱深內展開。作戰行動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戰役是在1月24日至2月17日期間,首先在戰線中央烏克蘭第一、第二方麵軍共同實施的科爾鬆-舍甫琴科夫斯基戰役。1944年初第聶伯河會戰結束後,德軍在這一地域形成一個底寬130公裏,麵積約1萬平方公裏的突出部,由德軍“南方”集團軍群所屬9個步兵師、1個坦克師和1個摩托化旅在突出部內防守。威脅著蘇軍烏克蘭第一、第二方麵軍的側翼,因此,蘇聯最高統帥部決定,以烏克蘭第一、第二方麵軍的5個合成集團軍(欠一部)、2個坦克集團軍、1個空軍集團軍和1個航空兵軍的優勢兵力,合圍並殲滅這一德軍重兵集團。

1月24日和26日,烏克蘭第一、第二方麵軍先後轉入進攻,從突出部的根部急速對進,至28日完成對科爾鬆-舍甫琴科斯基德軍集團的合圍。並及時建立了合圍的對外正麵。

德軍統帥部慌忙從其他地方調集約8個坦克師和6個步兵師前來解圍,被蘇軍擊退,被圍德軍企圖突圍也未得逞。2月12日,蘇軍開始圍殲被圍德軍,至17日,該集團被殲滅。德軍損失7.3萬人,15個師受重創,從而削弱了“南方”集團軍群的戰鬥力。

緊接著,是烏克蘭第一方麵軍右翼2個集團軍,於1月27日至2月11日實施的羅夫諾-盧茨克戰役。目的是殲滅這一地域的德軍,占領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支撐點。

1月27日,蘇軍開始進攻,2月2日解放盧茨克和羅夫諾,至2月11日,攻占了舍佩托夫卡,達成了預期目標。蘇軍擊潰了該地德軍,在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中間打開了一個缺口,占據了對德軍“南方”集團軍群深遠縱深合圍的有利態勢。

在此期間,烏克蘭第三、第四方麵軍以7個合成集團軍和2個空軍集團軍,共同實施尼科波爾-克裏沃羅格戰役。戰役前,德軍在尼科波爾附近第聶伯河左岸占據著一個較大的登陸場。實施這一戰役的目的,就是清除德軍占據的登陸場並殲滅該敵,德軍在這一地域進行防禦的,是由第6集團軍20個師編成的重兵集團。蘇軍參戰兵力略多於德軍,除坦克少於德軍外,炮兵和航空兵均占1至2倍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