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章為石頭046963772和ALF77r492khxmn84加更,謝謝支持)
我們也不知道師伯會去怎麼考慮,在茶室坐了一會兒後,就由海昌師兄帶著我們三人去遊了一下山,感受了一下青城山的風景。
青城山一山都是故事傳說,但有名的還是這山名的說法,但也不是傳說,唐朝有據可查的,這詔書也在山上立碑可見的。
青城山原名清城山,因古代神話說“清都、紫 微,天帝所居”,這裏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名清城山;後來,老祖以清城山為基地創立天師道,主張“清虛自持”、“返樸歸真”的教義,與清城仙都的意思一致,山名也沒有變。
到唐朝時,佛教發展較快,清城山上就發了佛道間的地盤之爭,當時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地盤之爭的官司最後就打到了皇帝那兒,也就量當時唐玄宗,唐朝都是非常重視道教的,這唐玄宗也不例外,究其因非常之簡單,老子的名字叫李耳,而老子又是公認的道家的教主,而唐家姓什麼,也姓李,事情就是這麼簡單,唐玄宗認為天下一個李,本為一家。
於是這案就斷了,唐玄宗就親自下了詔書,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這不,道家就打贏了官司,可是詔書卻寫錯了字,把清城山寫為了青城山,這下道家也就順勢把山名改為青城山。
我們站在上清宮門口,細細的打量著上清宮,十分雄偉的建築,這也是道教中保存較好的地方。
在上清宮右側,有兩口井,一方一圓,旁邊有一石碑,為書法大家張大千先生手書“鴛鴦井”三個大字。
兩井相距不到一米,左方右圓,占地約一平方丈,井深約為一丈,兩井位置等高,深度一樣,且井中之水為同一源頭。
圓井為鴛井也就是雄井,方井為鴦井也就是雌井,兩井中水雖然同源,但卻並不一樣,方井水清澈見底,溫度低;圓井水渾濁,溫度高;而且兩井的水位均不保持一致,時而圓井高於方井,時而圓井低於方井。
此井也沒有介紹何人所建,也沒有相關的傳承介紹,但生在道家,而且也暗合太極的陰陽魚眼,故爾一方一圓,一陰一陽,一清一濁,一冷一曖,非常符合太極的陰陽法則。
這兩口井一直是個秘,沒誰能介紹得清楚是怎麼回事。
我們三人也走到井邊觀看了起來,師兄和李陽則走到了圓井那邊,我則一人走到方井這邊,則見水清澈見底,十分的清爽。
水平靜不動,我觀得十分的出神,忽見水麵浮出畫麵來,一位身著宋朝鎧甲的人騎在馬上,手揮一根齊眉棍,號令軍令往前,畫麵一轉,前方同雄山俊嶺,而立於兩山壁間是一座關樓台,有一匾,書寫有劍閣二字,此乃劍門關。
看到此後我也知道這場戰役是宋太祖破蜀的戰役,為劍門關之戰,當時後蜀主孟昶命命王昭遠為北麵行營都統率兵上萬扼守劍門關和利州等(今四川廣元)等關隘,結果不到一年,宋太祖破劍門而入,活捉了王昭遠,一路下來,獲得蜀地。
但為什麼在這口井裏能看到這樣的畫麵呢,難道師兄他們也有所收獲,不知道他們看到的是什麼。
我在方井邊是看得出神入化的,完全就不知道師兄他們已經走到了我身邊來,也朝井裏看去,師兄見我怪異的表情,伸頭往井裏看去,結果是什麼也沒有看到。
師兄拍了拍我的肩膀問到:“師弟,不就一口井麼,你還看得如此出神。”
我猛地一驚,水井中畫麵消失,才發現師兄已經來到我身邊了。
我也沒有給師兄說什麼,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說,難道讓我給他們說,我在井裏看見了什麼嗎?可能他們也不太相信。
我就默默的走到了圓井旁,伸頭也往井裏看去,隻見井是十分的渾濁,根本就看不清楚裏麵的景象,我想剛才在方井裏能看見畫麵,那圓井會不會給我顯示什麼呢。
可是我呆了近五分鍾,癡癡的望著圓井,卻沒有一點反應,還是那渾濁的水在井裏。
在回去的路上我一直想著剛才井裏的事,這也太懸乎了些吧,一口井怎麼會顯示以前的畫麵呢,而且還是宋朝的。
入夜後,師伯設宴執待我們三人,宴也不錯,山上的野味,伴有小菜,十分的精美,看來這青城山的資源還是不錯的。
但我也是沒怎麼精神去品嚐,主要還是在想井的事,何故我能在方井裏看到畫麵,而圓井也沒有,師兄他們幾個是否也看到了呢,他們又看見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