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這個瞬間,“夕”用它頭上的角,把孩子挑了起來,重重的甩在了地上。
村民們聽到孩子落地的聲音反應過來,紛紛往火裏扔起了竹節。
由於是砍伐不久,濕濕的竹節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劈裏啪啦的響了起來!
“過年放鞭炮的習俗,就是從這裏開始。”胡刀再次解釋。
話“夕”聽到這響聲掉頭鼠竄,沒有再損壞村裏的東西。
亮起來了,“夕”被人們扔到火裏的竹節,爆裂時發出的聲音嚇跑了,住戶家因為門前掛的紅條,夕沒有進所以保住了,人們心中卻高興不起來。
因為那個救了這個村莊的聰明的孩子,它被“夕”挑死了。
而這一就是正月初一,這個聰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為了紀念這個聰明的孩,鄉村們便把這一,稱之為“年夜”。
因為“夕”沒有死,所以每年的臘月卅十,大家都守著碎竹節等待著,希望早日除掉“夕”。
可是一年年過去了,誰也沒有再見過“夕”,有的隻是大家為防止“夕”的到來,燃放的爆竹與門前掛的紅布條,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這個傳與過年的習俗。
臘月卅的夜裏,大家齊聚一堂吃著年夜飯,一起守歲等待除夕的鍾聲。
放爆竹,貼門聯。等到亮彼此走訪鄰裏給予問候與祝福。初一早上鄉親們彼此走訪看看相鄰有沒有受傷一些吉祥客氣的話。希望來年的臘月“夕”不再來。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版本的釋義,它叫做——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
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曆,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凶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獸”。
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凶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嚐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
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
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
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