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奉獻
作者:陸錦年 陳思琦
莊錫年先生出生於浙江杭州,這裏人傑地靈,山水秀麗,是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坐擁著“人間天堂”的美譽。故鄉的豐厚底蘊孕育了他知足常樂的生活態度和沉穩務實的性格特質,令他遠居香港,仍對舊地牽念不已。姑妄猜想,這或許也是他服務杭州旅港同鄉會的原因之一,不然,近三十年來,那強烈的思鄉之情將所托何處呢?
莊錫年先生於1946年隨父到港,在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下,毅然放棄富裕的家庭條件返回到內地升讀大學,並長期從事港口建設工作,一直做到對著名的北侖港的選址。後隨剛剛獲得平反的父親返回香港,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三毛學生意,靠學習和信譽居然在化工、建材、礦砂等業務方麵闖出了一點名堂。”(另他曾涉及房地產開發業務)
莊錫年先生曾投資家鄉,助力建設,由於對方失信,造成了他“下海”以來最大的一次經濟損失。雖至於此,但他還寬宏的說,“如果不是市場巨變,對方也不至於如此無情無義。”在他夫人的安慰和鼓舞下,他依舊對故土熱愛不減,直言“能為家鄉做一點事,盡一點責任,是很高興的。”話裏話外,顯現出可貴的包容之心,亦詮釋著他一直以來的傾力付出。
奉獻:熱衷服務愛集體
“杭州旅港同鄉會成立於1976年,我父親早年香港公司的幾位同仁正是該會第一代的創始人,因此我自然就加入了。自1993年出任副會長起,一直熱心協助會長拓展會務,會員也由最初的數十人發展到現有一千四百人左右。對香港其它大型社團來說,可能不算大,但相比較於同類團體,它組織比較嚴密,人心齊整,群眾基礎更為紮實、廣泛,”莊錫年先生介紹道。當前,因會長必須長期在杭州,故實際上是幾位常務副會長特別是兼秘書長的他主持並統籌同鄉會日常工作。大家都知道,莊錫年先生對會務再了解不過,其中積澱的感情已無法簡單用時間來衡量。
莊錫年先生說,他父親很愛國,曾於抗日時期暗中為後方輸送大量物資;解放初在香港運送民主人士到大連;50年代組織大量(聯合國對華禁運)物資回國;無私地為國作了不少貢獻。後蒙不白之冤,被關在秦城審查長達12年,以至家財盡失,身心俱疲。但剛烈的他從未向命運低頭,經中央給予平反後,依舊懷著一顆為國家效力的心,為此四處奔走著,博大的胸懷深深地感染了身邊的親朋好友,凡接觸者無不對之欽佩有加。“虎父無犬子”,今天的莊錫年先生也是一樣,心中有愛,行多於言。
莊錫年先生回憶上一輩時,多有敬仰之意。他說,“他們多自五十年代被迫外出闖蕩,身處異鄉,是共同的目標讓彼此緊緊相連。”而今,該會全體人員仍恪守著這一創會宗旨,“相扶相助”,為家鄉、香港共盡一份力量。
據他介紹,杭州旅港同鄉會的活動為不定期舉行。平時的一般為一天,多則兩天。每年組織回故鄉作交流活動的時間則長一些。同鄉會的經費除了理事會成員要每年繳納年費之外,主要靠會長邀請來的各位名譽會長及愛心企業予以支持。該會成立以來,始終以溫情團體的形象出現,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為災情捐款,以為公益事業獻力為榮。近兩年,該會還特別設立了敬老慰問福利金委員會,為老人送溫暖和關懷。最近,他們又將籌建青年委員會,為18-45歲之間的青壯年會員創建報效社會的平台。
身為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莊錫年先生不但策劃組織,還親自參與,逢會必到。他已經76歲,但自己感覺還很年輕,組織活動時他做攝影,活動後又寫報導,主持上千人的會員大會,甚至兼任司儀,矯健的身影十分活躍。問及最大的感受,他認真地回答道,“我們的組織與一些老社團是有共同點的,那就是決不能有私心,要注重團結,處事要公平公正,還有一點犧牲精神。”莊先生自言力量微小,但聞者看來,為故鄉及香港的繁榮而努力的那份誌向卻不可小覷。畢竟,不是誰都有魄力和勇氣在毫無物質回報的情況之下花費大量時間、精力、財力在一件表麵似乎與己無關的公共事務上。而他肯吃苦,有耐心,並且樂於服務,正是這樣一類模範。
莊錫年先生喜歡這個集體,談話時,總是公為先,己在後,愛鄉之情,畢顯於眉眼之間,而且凡事都考慮從大局出發。“比如這次選舉活動,我們絕不指定要選誰。我們隻是平心靜氣地和大家討論,說明白如果我們選出來的人和內地不和的話,這不是香港人之福。我們都知道國家正在迅速發展,存在問題不少,但如果不是用改革的辦法,就隻會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最終對國家和對個人更不利。香港能夠擁有今天的繁榮穩定與完善的民主程序和健全的法律製度是分不開的,我們選舉就要選能維護繁榮穩定的人。”
他從不奢望職位高低,隻想多做力所能及之事,可副會長、理事等頭銜卻如影隨形地跟了他約二十年,盡職與否,已不言自明。而他,不管身後已做下多少善行,還在前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