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鍾浩:歌舞相隨的精彩人生(1 / 2)

引領潮流

作者:陸錦年 何成保

鍾浩先生在香港被譽為“明星教父”。他一生與舞蹈相伴,半個世紀以來,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藝術人才。如今的他,雖已自工作崗位功成身退,但依舊活躍於藝術界,常常為社團、企業、社區編舞、策劃、排練節目。儼然,從職業生涯過渡到服務之路,他已走入另一番忘我境界。

歲月有情難忘懷

鍾浩先生出生於印度尼西亞,中學時愛好文藝,對各種舞蹈都有所學習,曾多次登台表演,但從未想過以此為終身職業。那時,他英文功底紮實,也有意進修西班牙語和法語,一心夢想成為一名外文工作者,可是,現實有違初衷,回國後卻走上了文藝和舞蹈之路。

據回憶,彼時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僑委”)預籌備第二個東方歌舞團,遂南下廣州,選撥人才。不少歸僑因此被分至雲南、福建,唯獨剛回國的他與另6人被接到了北京,經過煤礦文工團與舞蹈學院的考核,被錄取成為正式學員。自此,他與舞蹈結緣,直至現在。

“本想學外文,但學了舞蹈。舞蹈對我的影響很深,哪怕最困難的時候,我都沒有放棄。”提及於此,他不禁笑著感歎。雖被動入行,但鍾情一生的這份堅持已經證明,他從未言悔。

這一年恰逢自然災害時期,包括冶金部、煤礦部在內的歌舞團都紛紛停止活動,隻有他所在的這一組獨獨保留,暫被安置在雲南的一間華僑農場。在中僑委的關懷下,他們不僅獲得了當地歌舞團編導的專業指導,還得以利用勞動間隙到大理、西雙版納等地采風,雖然冬冷夏熱,環境不佳,但確得到了有益的鍛煉。

1962年,一組人得以調回北京,受中僑委安排,並入華僑大學藝術係,就讀於舞蹈專業。由於早年就打下了良好的舞蹈基礎,能力突出的他很快便成為了同學中的佼佼者,和另一人長期擔任總編導,負責了幾乎整個學生時代的演出。

對於過去的點點滴滴,他至今記憶清晰。“當時的學習條件好,我們與總政文工團和東方歌舞團這兩大單位都有交流,各方麵的培養也比較重視。由於致力於麵向東南亞華僑,所以,常有外事任務。每當有華僑華人來北京參觀訪問時,我們就到人民大會堂為他們表演。”與部分專業團體的學習班不同,他們的實踐機會更多,舞台經驗更足,所創成績亦更為絢爛。可好景不長,後來遭逢“文化大革命”,工人停工,學校停課,他們亦被迫離開舞台。

盡管校園生活戛然而止,但鍾浩先生仍不願放鬆地投入到了業餘的文藝活動中。在此期間,電車公司組建的毛澤東宣傳隊就得他指點,通過自身的努力,位列北京十大業餘宣傳隊之一,令他印象深刻,亦感光榮。

而今,每回北京,鍾浩先生與那些頭髪花白的老師傅還依舊保持著濃厚的情誼。他笑言,“我很懷念那個時候的工作和生活,跟他們接觸的感覺特別好。”去苦樂成,歲月難忘,青春已一去不返,但共事之情化為了永恒。

“明星教父”名聲響

1969年,鍾浩先生與一部分同學下放到福建。幸運的是,他們被分到了部隊文工團,得以回歸本行,上台演出。1972年,在政策的出台和領導的同意下,他來到香港,隨後進入著名的無線電視台做編導,這一做就是26年。

“我一開始是擔任舞蹈編導,幾年後就兼任了藝員訓練班的形體課老師。”從第三屆的周潤發開始,他教過的明星不勝枚舉,劉德華、周星馳、劉嘉玲、梁朝偉、郭富城、吳君如、鄭伊健、謝天華、古天樂等眾多大牌明星無不名列其中,他亦因此被譽為當之無愧的“明星教父”,專業質素業界知名。

據了解,每一位藝員須接受9個月的訓練才能出外實習,麵向鏡頭。而鍾浩先生在授課之餘,還要與編導共同商討、製定香港小姐、華裔小姐、新秀歌唱比賽等大型節目的方案,為此,還擔任過數屆“香港小姐”的舞台總監和藝術總監,全年的工作緊湊而忙碌。

雖然電視台的工作表麵看來穩定而教人羨慕,但鍾浩先生並未安於現狀。80年代前,他有7年時間,不曾有任何假期,勤力得令人咋舌。原來,為了幫助內地來港的藝術人士設一安身之處,他與數名藝術界友人在九龍開辦了一所南方藝術學校,專門招聘來自內地的老師,教授舞蹈、聲樂、器樂等,以從中擔任橋梁,令剛剛來香港急於找工作的內地人才能借此立足。為了辦好學校,他白天在電視台工作,夜晚趕回來上課,休息時間少之又少。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和一眾同仁的攜手開拓下,該校生機勃勃,獲人們交口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