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
視界
東直門醫院國際醫療部副主任孟祥奇
國際醫療部是中醫院對外交流的窗口,中醫院服務貿易需要打造自己的“國際範兒”。
網友“你是我的燕”
要在21世紀站穩腳跟,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發揮更大的保障作用,中醫還是有一些問題需要正視的。譬如說受人詬病最多的中醫藥標準化、中藥市場混亂、侵犯知識產權等等,需要政府與中醫藥業界人士的共同努力,確保中醫藥健康發展。
網友“銘雪Yuki”
中藥國際化是條很漫長很艱辛的路,要讓西方國家接受中藥關鍵不在於配方或成分公開,而在於如何讓其接受中醫思想。
美籍華裔知名學者張緒通
洋人們自從嚐到了“針灸”的甜頭後,現在是一發不可收,想得寸進尺地吃掉整個中醫中藥。就拿在美國的實際情形來說,中醫藥逐漸被美國人認同,各州紛紛立法予以承認。
網友“sunshade”
醫生要有“佛心”,才能對患者的病痛感同身受,盡最大努力去除病魔。如今醫患矛盾相對激烈,有“佛心”才能站在患者的立場考慮問題,理解和包容他們在就醫過程中積攢的種種不滿。
網友“馬上睡睡”
沒有中醫藥的振興,中華民族的複興是不完整的。“中醫夢”應該是“中國夢”的一個重要有機組成部分。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其廣
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是體係最完整的,中醫藥的理念和方法、特色和優勢更有利於現代社會中人與自然、人與他人的和諧發展。中醫走向世界是不可改變的趨勢。
網友“天天天藍”
近年來中藥管理與中藥業規範化取得顯著進步,主要表現在指紋圖譜質量控製技術、中藥飲片的包裝規範、中成藥注冊與標準的規範等方麵。中藥管理必須進一步規範化,在此基礎上,中藥品種、中藥品牌和中藥企業必將走向世界。
采編手記
學者本色 布衣卿相
打開許嘉璐先生的履曆表,堪稱輝煌。祖籍江蘇淮安的他,學者出身。進入政界前,是鼎鼎大名的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也是蜚聲中外的語言學大家。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出任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推動國家語言文化戰略工程。其後,當選為民進中央主席、第九屆、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就記者相過從的若幹省部級高官而言,不管是退休還是在位的,一絲為上位者的矜持總是或多或少流露出來。而和記者大談學術、茶道的許先生,平和衝淡,沒有國家領導人的距離感、威儀感,對一些年輕人的出色表現以及應有的擔當,不僅大讚,更強調未來青年人是主體,傳播要靠青年人,不是靠老頭子。坦承年輕人所作的,“我做不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也。”
而在談及一些關鍵問題時,他又是非分明、態度堅決而果斷,不會為了所謂的“粉飾”而王顧左右而言他。甚至,一些敏感話題,如文化侵略也並不諱言。比如,提到兩岸四地在保持中華文化的倫理道德方麵,坦言台灣遠甚於大陸,而且直言這個差距還不是一點點。談到現今高校人才的培養,不過是在生產“高級打工仔”而已。
2009年3月,許嘉璐以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葉聖陶研究會名譽會長的身份率團訪問台灣。因為卸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職務剛一年,有輿論稱許的訪問是兩岸交流以來,“大陸赴台退休層級最高的國家領導人”。長袖善舞的許先生,在融合兩岸、文化共融方麵,致力多多,也廣有人脈和號召力。
據跟隨許先生多年的秘書張春披露,許先生曾一次次給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寫信,為貴州、甘肅等地區的脫貧、環境治理,爭取來不下百億元的國家資金扶持。而這些地方,既非他的家鄉,也沒有什麼故舊親朋在那裏,純粹是一顆為民為國的赤子之心。
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向來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自況,以學者入仕途的許嘉璐,不失本色又心係天下,踐行並詮釋了一個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士”的襟懷和抱負。
(本刊記者 吳永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