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化療藥物滲透性損傷的處理(1 / 2)

關於化療藥物滲透性損傷的處理

臨床護理

作者:王引芳

[摘要] 本文總結及探討預防化療藥物外滲的護理措施,針對化療藥物外滲造成的危害,通過加強對患者的宣教和護理人員的嚴格的無菌操作,一旦發生化療藥物外滲,迅速采取正確的護理措施,以最大限度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化療藥物;滲透性損傷;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02-0100-02

目前,靜脈化療是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療法之一,為了避免對外周靜脈造成損傷,臨床近年來趨向於深靜脈路徑給藥,如中心靜脈給藥或外周靜脈穿刺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給藥,適用於腫瘤化療的患者,但由於價格昂貴,大多患者還是選擇外周靜脈給藥。但在化療中化療藥物一旦滲到血管周圍組織中,輕度腫脹、劇痛,重度可引起紅斑、水泡、皮膚缺血性壞死、潰瘍,又稱之為滲透性損傷。給患者造成身體上、精神上的痛苦,而且嚴重影響化療周期的順利進行,經專家的不斷研究和我們的臨床實踐,現將護理措施總結如下。

1靜脈化療引起滲透性損傷的預防措施

1.1 做好宣教工作,與患者溝通取得配合

在靜脈化療前認真做好宣教工作,告知患者化療藥液外滲到皮下組織的危害程度,使患者與我們醫護人員配合,從而降低外滲的幾率。

1.2正確選擇血管

化療時需選擇粗大的、彈性好的、無炎症的血管,不宜在同一條靜脈上反複穿刺,以防造成血管損傷和滲透性損傷,應有嫻熟的靜脈穿刺技術。

1.3化療前後衝洗液路

化療前後用生理鹽水或糖水50~100 mL衝洗輸液管道,如阿黴素、奧沙利鉑需用糖水衝洗,確保無外滲時,再輸注化療藥物,輸兩種化療藥物的中間需用鹽水或糖水衝洗,從而減輕對血管的刺激和損傷。

1.4加強巡視

輸注化療藥物時,護士一定要加強巡視病房、嚴密觀察輸液通暢情況,詢問患者穿刺部位及靜脈走行方向有無疼痛,觀察局部有無藥液外漏、外滲,並及時處理。

2 化療藥物滲透性損傷的護理措施

患者在輸注過程中發生化療藥物外滲時,護士要保持鎮靜的態度,立即停止輸注液體,保留注射針頭,用5 mL的注射器回抽殘留在頭皮針內的藥物,采用生理鹽水局部衝洗,可減輕疼痛與紅腫,並局部注射藥物進行封閉,抬高患肢、局部冷敷、冰敷和熱敷。如果壞死組織不斷加深、範圍變廣,就必須手術切除。

2.1非藥物治療的護理方法

2.1.1 熱敷 熱敷適用於植物堿類抗癌化療藥物外滲[1],如長春新堿、長春花堿等發泡性化療藥物。這些藥物一旦滲入血管外就會有紅腫熱痛等症狀,甚至皮膚及組織壞死,也可導致永久性潰爛。熱敷可以加快藥物吸收及局部血管擴散,從而減輕局部皮膚損害,有專家[2]利用動物實驗,結果是50%的硫酸鎂熱敷比冷敷更有利於創麵的愈合。又有研究[3]發現冷敷可降低長春瑞濱外滲所致的組織壞死程度,熱敷無防止作用,反而使組織修複速度減慢。目前植物堿類藥物外滲是熱敷還是冷敷尚有爭論,還有待於護士同仁們的進一步觀察與深入的實驗研究。奧沙利鉑外滲後需熱敷。熱敷時應防止燙傷,水溫保持在50~60℃為宜。

2.1.2 冰敷 冰敷可減輕水腫,使血管收縮,減少藥物吸收,並可降低痛覺神經敏感性。有學者[4]研究發現多柔比星外滲後1 h內,逐漸降低皮膚溫度8~10℃可降低皮膚毒性,早期忌用熱敷,每次冰敷時間應控製在45 min內。化療藥物外滲後持續低溫、冰敷可減輕疼痛及降低對細胞、組織的損傷程度,如阿黴素、表阿黴素、絲裂黴素、諾維本外滲早期局部處理首選冰敷;而植物堿類化療藥物,如長春新堿、長春花堿外滲後,局部冰敷能加重皮膚毒性,不應采用局部冰敷[5]。冰敷時應防止局部皮膚有無麻木和凍傷。

2.2 藥物治療的護理

2.2.1皮質類固醇 皮質類固醇是化療藥物外滲常用藥物治療方法之一,皮質類固醇可抑製局部損傷的嚴重反應。局部皮下注射地塞米鬆可有效降低多西紫杉醇、長春瑞濱所致的滲透性損傷的嚴重程度,如同時聯合冰敷和局部塗抹透明酯酸酶可顯著提高其防治效果[6],如環磷酰胺、長春新堿外滲後局部注射2%利多卡因4 mL、生理鹽水6 mL、地塞米鬆5 mg,環形多點封閉,封閉範圍大於滲漏區,因為利多卡因是局部麻醉藥,可以減輕疼痛,而地塞米鬆可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如果患者外滲明顯、疼痛劇烈,隔3~4小時後可重複局部封閉。我們科應用多例,均取得滿意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皮質類固醇激素有抑製機體防禦功能的作用,故操作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無菌操作,避免局部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