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坐位乙狀竇後入路切除40例聽神經瘤臨床體會
臨床探討
作者:胡永忠 楊華 羅俊祥 郭慶軍
[摘要] 目的 總結半坐位聽神經瘤的顯微外科手術技巧。 方法 回顧性分析采用半坐位顯微外科手術治療的聽神經瘤40例,結合文獻對聽神經瘤的顯微外科手術技巧進行討論。 結果 腫瘤在顯微鏡下全切36例,次全切4例,手術全切36例(90%),麵神經解剖保留37例(92.5% ),無手術死亡。 結論 半坐位經枕下乙狀竇後入路顯微手術治療聽神經瘤,能獲得對聽神經瘤及橋小腦角的良好顯露,手術效果滿意。
[關鍵詞] 聽神經瘤;半坐位顯微手術
[中圖分類號] R65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02-0155-02
聽神經瘤是顱內常見的良性腫瘤,多發生在中樞與周圍神經結合部,周圍神經血管複雜,手術難度較高,因此保證完整安全切除聽神經瘤,麵神經解剖及功能保留、聽力保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2007~2011年我們采用單側耳後1.5 cm經星點小弧形切口,使用顯微神經外科技術切除聽神經瘤共40例,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治療組共40例,女23例,男17例;年齡20~65歲,平均45歲。左側22例,右側18例。病程2個月~14年,平均32個月。
1.2 臨床表現
主要臨床症狀:全部患者都有病側聽力改變(下降或消失)。第8顱神經症狀:耳鳴 37例,小腦症狀:步態不穩15例,後組顱神經症狀:聲音嘶啞及飲水嗆咳、眩暈6例,腦積水8例。
1.3 影像學征象
40例均行CT及MRI增強掃描,CT示橋小腦角區圓形或類圓形腫塊,MRI顯示T1W1呈低信號或等信號,T2W1呈高信號或混雜信號,薄掃可見同側內聽道擴大。CT內聽道擴大,MRI腫瘤不均勻強化。
1.4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用神經外科最常用的枕下乙狀竇後入路,半坐位,頭架固定。耳後經星點小弧形切口、1/3位於橫竇上方、2/3位於橫竇下方,切開頭皮暴露顱骨,在星點下方呈三角形鑽三個孔,然後擴大骨窗至3 cm × 3 cm,骨窗上界及外側界一定要暴露橫竇及乙狀竇邊緣,外上緣應暴露二者交界處。乳突氣房如開放可用骨蠟或肌肉加生物膠封閉。十字狀或沿靜脈竇邊緣弧形剪開硬腦膜, 開放枕大池的蛛網膜充分而緩慢釋放腦脊液,顱內壓降低後小腦岩麵便從顳骨上分離,將小腦岩麵輕輕向內後方牽開,沿小腦岩麵外側由淺入深探查橋小腦腳區,此區為三角錐型,仔細找到腫瘤,觀察腫瘤的上下界和周圍神經血管關係,找蛛網膜間隙,然後在橋小腦腳池蛛網膜和聽神經表麵蛛網膜之間進行分離腫瘤。囊內部分切除腫瘤,更多的腫瘤即向外移位,腫瘤便能經小的暴露切除,腫瘤與臨近的神經結合緊密一般不是與腫瘤包膜與周圍粘連,而是由於殘留在包膜邊緣的腫瘤過多而影響進入術野,囊內腫瘤切除後,包膜會折向外側。最後用磨鑽磨除內聽道後壁,此時常需要犧牲弓狀動脈,弓狀動脈短時要注意勿損傷AICA,切除內聽道內腫瘤。因為聽神經瘤多起自前庭神經,故麵神經和聽神經多位於腫瘤的前方,腫瘤較大(直徑大於4 cm)時,麵神經聽神經由於受瘤體長期壓迫變扁拉長,但麵神經始終自麵神經管的前上相限進入內聽道,麵神經在此處容易辨認。腫瘤與鄰近神經結合緊密主要是殘留腫瘤多而影響進入術野,當腫瘤切除部分後往往可顯示解剖間隙,內聽道有腫瘤時,當腫瘤較小時可通過牽拉切除腫瘤,較大時則磨開內聽道,保留與腫瘤包膜發生粘連的小動脈。以免發生腦幹缺血而危及生命,勿損傷迷路動脈,以免麵癱,另外半坐位有利於術野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