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曆史課堂結尾藝術

敘事·案例

作者:楊德群

摘 要:課堂結尾是課堂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它是上一堂課的結束,又是下一堂課的開始。我們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和學生,熟練掌握並運用課堂結尾藝術,既有利於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又有利於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結尾 技巧 實效

一節大容量、快節奏的課快結束時,學生常常會因長時間調用各種感官而疲勞,注意力顯得特別容易分散。如果忽視了課堂結尾的教學,草草收場,容易虎頭蛇尾,損害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重視課堂結尾的藝術,有意識地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保持他們注意的穩定性。那麼,怎樣演好曆史課堂教學的“收場戲”,取得“課雖盡,趣尤存、思尤在”的效果?

1.歸納總結

這種結尾方式符合學生學習由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不但有助於學生認識的升華,還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因此,歸納總結式是我們最常用的方式之一。

例如《中國曆史》八年級下冊第十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後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十三大——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十四大——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十五大——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如此結束課堂,提綱挈領,簡明扼要。

這裏需要強調的是,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歸納結尾應以學生為主,教師隻做適當的啟發和簡練的點撥。

2.首尾回應

所謂回應,是指與教學起始階段呼應。回應的內容,或是“開講”中的懸念,或是預習中的疑問,這些都與理解本課的難點重點有關,到結束階段化問號為句號或感歎號。

譬如在《秦王掃六合》一課開始時說:“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這是刺殺秦王的壯士荊軻所言。同學們,荊軻有沒有能成功刺殺秦王?對荊軻刺秦一事,你怎麼看?學了本課對你又有何啟發?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今天一起學習這課。”最後在課堂結尾處,指引學生用本課學到的知識分析解決這些問題,消除懸念,從而做到懸念不懸。運用這種方式可以使一堂課的教學渾然一體、相對獨立完整。

3.畫龍點睛

俗話說:描龍畫鳳,貴在點睛。教師要在一個短時間內,用盡量少的語言概括出本課的主要內容,從而幫助學生理順知識,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升華學生曆史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八年級上冊第四課《中日甲午戰爭》,《馬關條約》的簽訂後,教師引用1895年有人寫出的對聯:“台灣今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讓學生動腦筋思考:台灣是中國的領土,為什麼“今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幹什麼?這兩件事聯係到一起,說明什麼問題?指出那拉氏、李鴻章為首的投降派苟且貪安,國難當頭還搞什麼“萬壽盛典”,這一小撮人把持國家,國家哪有不敗之理。

這樣,“一石擊破水中天”,牽一發而動全身,學生聞之立刻會有所頓悟,從而抓住問題要害或這節課的關鍵。

4.巧設懸念

課堂教學是一個不斷設疑、釋疑、再設疑的過程。為了立疑激趣,引導學生不斷思維,課堂尾聲處可緊扣主體設計,設置一些必要的懸念,力求做到收中寓展,隱線纖纖。

譬如《世界曆史》九年級上冊第六課最後講到“羅馬帝國的擴張與文化傳播”時,就可以這樣再激新穎。“在古代世界,充滿著強國與弱國,以及不同文明之間的矛盾與碰撞,那麼當時西方文明與東方文明碰撞後又是一番什麼情形呢?詳情且聽下回分解。”由此引出下一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為今後教學設計伏筆,鋪平道路。

所設懸念應“懸”而可“解”,有“懸”必解,隻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學生興趣盎然,盼上、樂上曆史課。

5.畫圖列表

圖表是一種直觀教學形式,具有簡明、清晰的特點,依據授課內容,通過圖表將所學知識加以形象化、條理化,有助於學生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概括,加深理解,幫助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