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晚報》民生報道的“三連”做法
熱點關注
作者:劉力
【摘 要】怎樣走出民生新聞報道的新路,適應新媒體快速發展的大環境,《皖江晚報》幾年來在民生報道上不斷探索,采取的“三連”做法,即:連線——拓寬渠道,延伸觸角;連心——政府用心,大眾關心;連續——長葆新鮮,脈絡清晰,為紙媒提升品質,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經驗。
【關鍵詞】《皖江晚報》 民生新聞 “三連”
近年來,《皖江晚報》咬定“民生”不放鬆,在“做足”、“做活”、“做實”上下功夫,通過對百姓平凡小事的報道,小中見大,由淺及深,見微知著,貼近民生,關注民情,使民生報道成為了報紙的“招牌菜”、“主打菜”、“特色菜”。
連線——拓寬渠道 延伸觸角
民生新聞,是關注人民生計,關心市民生活的新聞,從廣義上說它屬於社會新聞,但在內容上主要關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狀態與生存空間。民生新聞是從群眾日常生活中采集而來的新聞,內容上鎖定群眾的生存狀況、生存空間,關注群眾的冷暖痛癢、喜怒哀樂。因此,報紙民生新聞必定是平民視角、民生內容、民本取向。然而,由於紙質媒體的自身局限,一直以來與大眾的溝通方式是信函和電話,《晚江晚報》也同樣無法擺脫開設“讀者來信”“一撥就靈”這樣的老式專欄,通過信件和電話從讀者中獲取信息,在形式上就處於被動的局麵,新聞的時效性和互動性相對落後,與讀者的距離也不夠貼近。尤其在網絡信息爆炸的時代,寫信的人越來越少,人們對打電話這一形式也漸趨冷淡。
怎樣走出民生新聞報道的新路,擺脫被動應付的局麵,成為《皖江晚報》認真探索的課題。必須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節拍,適應新媒體快速發展的大環境,將新媒體為我所用,拓寬信息渠道、延伸民生報道的觸角,使傳統紙媒更好地發揮其主流媒體的作用,這成為《皖江晚報》領導班子和所有采編人員的共識。
2011年,《皖江晚報》與馬鞍山市政府網聯手推出“連線”欄目,其重點對網絡“市民心聲”的網絡留言和投訴進行追蹤采訪報道,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方麵報紙通過網絡獲取了大量信息,新聞資源如洪撲麵,解決了報紙“吃不飽”的問題。另一方麵網絡借助報紙的雄厚采寫力量,使大量的信息得以落地,解決了網絡隻轉刊不落實的“吃不了”的尷尬。雙方互惠雙贏,促進了各自的發展。
通過兩年的實踐,“連線”欄目深受讀者喜愛,關注度明顯提升。報紙一些影響力大的稿件,最初都是通過網媒獲得第一手信息,經過紮實的采訪求證,最終獲得反響。之後,《皖江晚報》又與市環保局、工商局、市容局等成功實現“連線”,最大限度地拓寬信息渠道,使民生新聞越辦越活,越辦越貼近平民大眾。
連心——政府用心 大眾關心
關注和表現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計等內容是民生新聞的重點。但是一段時間以來,由於民生報道在處理“民”與“官”的問題上,總是兩張皮。同為講民生,或表述方式不同,或全局與個體訴求不同,或信息溝通不暢,“民”與“官”各自的關注點往往不能完美契合。這就必須改變民生報道的方式方法,做到深入人心,打動人心,凝聚人心。
2010年,馬鞍山在大量上馬民生項目的情況下,在全省的考核成績卻落在了許多城市的後麵。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民眾知曉度不高。政府每年對教育、醫療、住房等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投入多達四十幾項,百姓的“錢袋子”更鼓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了,對困難群眾的幫助力度加大了……為什麼老百姓會不知道?板子立即打到新聞單位身上,被指宣傳不利。其實新聞單位也有委屈,翻看全年報紙,民生新聞占了絕大比重,如果還說宣傳不利,真是太冤枉了。那麼,有大量宣傳為什麼還會出現民眾知曉度不高的現象呢?一個根本原因是:不能入腦入心,不能抓住民眾關心的問題。幾年下來,民生工程的報道無外乎民生工程政策解讀、實施部門提供案例以及民生工程實施成果的數字展示,簡單來說就是“政策+案例+數字”。這種偏重材料解讀性報道模式雖然篇幅不小,卻枯燥無味,實際傳播效果一般,廣大讀者並不買賬。用一些官話套話來表述民生工程,老百姓自然增加不了多少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