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1 / 2)

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

聲屏世界

作者:李建勇

【摘 要】隨著和諧社會觀念的不斷深入,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中越來越呈現出對人文關懷的重視。人文關懷,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麵,它從廣大人民群眾的最根本利益出發,促進了社會文明的進步。本文概述了人文關懷的含義和內容、廣播電視新聞中的人文關懷,論述了在現階段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中的不足之處,並針對這些不足提出了改進建議。

【關鍵詞】廣播電視 新聞報道 人文關懷

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作為一種信息傳播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中體現人文關懷,是媒體尊重他人,保證受眾本位,展現職業素養的方式。媒體通過自身責任感的提升,增加了人民群眾對報道的關注度,獲得其對廣播電視事業的支持。

一、人文關懷和廣播電視新聞的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起源於西方人文主義傳統,其主要內容是肯定人的價值,號召人性的解放,宣傳人生而平等,宗旨是尊重人的理性思考,注重精神生活。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麵,人文關懷指的是對人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給予認可,通過深入了解個體需求,來激發人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保證人的自由發展。人文關懷主要有以下幾層含義:第一是承認人是一種精神和文化存在,而不僅僅限於物質存在;第二是承認人的核心和支配地位;第三是承認人渴望實現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有機統一;第四是承認人的主體性以及需求的多麵性;第六是保證人的自由全麵發展。

廣播電視新聞的人文關懷是人文關懷思想在廣播電視新聞中的充分體現。具體來說,廣播電視新聞的人文關懷是指新聞媒體站在“以人文本,與人為善”的立場上,關注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態,滿足群眾精神生活需求,維護群眾人格尊嚴等。在新聞報道中,人是主體,所反映的事雖然有時與人沒有直接的聯係,但也必定是圍繞著人而發生的。現代社會提倡“以人為本”,在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中充分體現人文精神與人文關懷,是對“以人為本”理念的充分運用與體現。廣播媒體重視人文關懷,不僅可以充分贏得群眾和政府的信任,為自身發展奠定基礎,而且還能真正發揮自己橋梁紐帶、上傳下達的作用,更好的將民情民意傳達給政府決策部門,然後再將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等及時傳達給百姓,上下傳通之後,各項工作的開展就會簡單很多。從這個角度來說,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中充分體現人文關懷是新聞媒體的一種責任與擔當,是必須在實踐中加以充分理解、把握、運用的。

二、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的不足

雖然在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被提升到一個相當高的高度,但是還有一部分媒體人缺乏相應的社會責任感,給廣播電視新聞報道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1、在采訪過程中批評方式不當

媒體對於社會不正常現象有著監督的權利,但是,很多媒體過分的誇大了這項權利,在一些負麵報道中,部分記者采訪態度惡劣,甚至對被采訪人使用暴力,嚴重影響了媒體人的社會形象。2010年3月,一位女記者在采訪違反交通規則的車主時,由於車主不配合,女記者使用了“是否覺得給貴陽丟臉”等帶有一定侮辱性的語言,激怒了違章車主,導致了違章車主動手打記者的情況。此事一經報道,立刻在網絡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聲討的矛頭對準的不是違章車主,而是女記者,他們認為女記者缺少應該有的職業道德素質,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尊嚴。雖說女記者可能是好心,但是采訪言語的不恰當,不僅拖延了采訪,還給媒體人帶來了不良影響。

2、對弱勢群體缺乏保護意識

現如今很多記者,在采訪他人的時候,缺少對被采訪人的保護意識,尤其對於弱勢群體的保護意識。一些記者在采訪的時候,關注的隻是如何提高收視率,而不是考慮被采訪者的切身感受,這樣不僅給被采訪人帶來了二次傷害,同時也增加了觀眾對媒體人的反感。例如,在2011年10月發生的深圳聯防隊員強奸案,一些媒體記者在了解事情經過後,大肆的對受害人丈夫進行訪問,很多記者用咄咄逼人的口吻評判受害人丈夫的不作為,說其懦弱無能。同時在報道出來後,對被害人麵部未做任何處理,給受害人及其家屬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