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是好新聞的“沃土”
采編劄記
作者:徐海生
【摘 要】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新聞戰線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目的就是推動新聞工作者以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己任,切實將群眾觀點、群眾路線體現在新聞宣傳實踐中,采編出一大批導向正確、讀者喜聞樂見的好新聞,引領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本文就一篇獲獎新聞作品的采寫曆程,闡述廣大基層是好新聞的“沃土”,並提出隻有采取沉下去捉“活魚”、彎下腰“心貼心”等方式,才能確保“走轉改”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關鍵詞】群眾路線 走轉改 好新聞
作為一種職業追求,新聞工作者采編出的新聞作品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和權威部門的褒獎是莫大的滿足和欣慰。2012年7月,我在參加黃山日報社和黃山風景區管委會政治處策劃組織的“走轉改”——“沿著小平足跡走”活動中,徒步登臨黃山之巔,通過采訪黃山迎客鬆“守鬆人”胡曉春等而寫出的通訊《黃山鬆骨》,繼刊發當月獲得省委宣傳部《新聞月評》高度評價之後,在2012年度安徽新聞獎(報刊類新聞作品)評選中又榮獲一等獎。
一個地市黨報的新聞工作者能夠問鼎省級最權威新聞獎最高獎,喜悅之情當然不言而喻。短暫的欣喜之餘,梳理采訪寫作的點點滴滴,我再次真切地感受到,“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它重在聯係實際、貴在取得實效。
一、沉下去才能捉“活魚”
基層和群眾,是每個新聞工作者的情感之根、報道之根。走進基層,向群眾學習,一直是我們黨新聞事業的優良傳統。
正是基於這種考慮,在活動開展之初,策劃組織者便決定把重點聚焦在黃山風景區工作的“守鬆人”、放繩工(司職撿拾懸崖峭壁間的垃圾和應急救援的人)、餐廳領班等普通人、平凡人身上,用筆和鏡頭展現他們以強烈的主人翁意識、辛勤執著的敬業精神。
1、轉換角度天地寬
因為在旅遊界的特殊地位,黃山從來不缺少關注,諸如“四化”(係統化、數字化、精細化、人性化)管理保護、景點“輪休”等經驗和創新做法,一直是各大媒體關注的熱點,也是各山嶽景區借鑒學習的樣板。即使是關於迎客鬆的保護,報端也屢見黃山為迎客鬆設立了世上獨一無二的崗位——“守鬆人”等動態消息。如何采寫出新意成為我采訪前首要思考的問題。
鑒於迎客鬆既是黃山風景區的標誌性景觀,也是黃山人民、安徽人民乃至中國人民熱情友好的象征。媒體更多關注的是迎客鬆的本身,她的“健康”狀況,為她而設的保護措施等等,鮮有提及“守鬆人”為此付出的艱辛和努力。我於是決定另辟蹊徑,從“守鬆人”日常工作生活入手,找尋至今已有1300多歲高齡的黃山迎客鬆依然長勢旺盛鬱鬱蔥蔥的秘訣,展示30多年來19位“守鬆人”接力特護迎客鬆的生動實踐。
角度一變,思路豁然開朗。“守鬆人”的日常工作程序、曆屆“守鬆人”的情況、如何進行護理、動人心魄的小故事小細節等悉數納入采訪提綱。
2、深度挖掘擴張力
最大限度地擴大新聞張力是一篇好新聞作品的魅力之一。實現這個目的,需要在文章中見人見事見精神,需要記者與基層“零距離”,深入群眾,深入現場,以紮實的工作作風,體會新聞現場的震撼和感動。
為了擴大這種新聞張力,采訪實踐中,我不僅與被采訪者聊工作、談生活、話感想,甚至和他們一起深入現場觀測迎客鬆的生長情況,聆聽他們“守鬆”的花絮,力爭通過一些細節和故事的串聯,有血有肉地展示守鬆的艱辛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