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紀錄片的特征與敘事策略(1 / 3)

微紀錄片的特征與敘事策略

藝廊回聲

作者:劉燁

【摘 要】傳媒進入“微時代”,微紀錄片順應時代,悄然走進大眾視野。本文以央視2012年推出的大型微紀錄片《故宮100》為例,剖析微紀錄片細碎化的新特征:適應新媒體傳播、化整為零易接受及表現手法活潑。微紀錄片敘事策略則有從微觀視角切入、大眾文化的敘事理念以及敘事結構直截了當。

【關鍵詞】微紀錄片 敘事策略 《故宮100》

繼2005年攝製12集大型紀錄片《故宮》之後,故宮博物院與央視又一次聯手打造以故宮為主題的影像盛宴微紀錄片《故宮100》。與《故宮》的宏大敘事不同,《故宮100》的製作采取了全新的方案:微紀錄,每集時長僅6分鍾,總共100集。總導演徐歡接受采訪時表示:“六分鍾的長度其實是為年輕人所做的設計,同時也是整個團隊對紀錄片在微時代的全新認識。”導演金明哲也表示:“這次還選擇故宮為拍攝對象,其實是想把故宮拍得更個人一些,以個人視角解讀故宮,更適合當代人的接收方式。”本文以《故宮100》為案例,試圖探究微紀錄的特征以及其獨特的敘事策略。

一、100集×6分鍾:微紀錄的細碎化特征

正如紀錄片《故宮》開篇的解說詞“是誰創造了曆史?又是誰在曆史中創造了偉大的文明?”故宮在每個中國人的心裏麵總是有著幾分敬畏和神秘。幾百年來那裏一直是普通中國人的禁區,即便是接近,也不見得能夠讀懂它。《故宮100》給了普通觀眾這樣的機會,麵對宏偉而神秘的皇家宮殿,將鏡頭伸入每一個角落,進行全新的平民化解讀。這裏麵沒有高高在上的皇權,沒有深沉龐大的浩瀚曆史,隻有短小親切,平易近人的講述。比起7年前《故宮》裏嚴肅的曆史,它更像是茶樓裏的評書奇談,它把恢宏雄偉的中國第一宮解構成了細細碎碎的輕談小品。

近年隨著傳媒技術的飛快發展,“微時代”已經開始席卷社會文化。麥克盧漢說過,媒介是區分不同社會形態的重要標誌,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與運用,都宣告一個新的時代的來臨。140個字的微博,將我們推進微時代,草根們在這個時代惜字如金,將所有問題融進140個字內。① 微時代是以微博為主要傳播媒介,以短小精悍作為文化傳播特征,傳統紀錄片在這裏顯得太臃腫、太冗長、太死板。順應傳播的潮流,《故宮100》橫空出世,將紀錄片發展引向了“微紀錄片”這一新媒體紀錄片領域。

1、傳播技術催生“微紀錄”

有學者稱,從微博、微信到微電影,“微”字大行其道,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時間被不斷開發,人們的信息的傳播方式及生活方式悄然間發生著變化。“微事物”滿足了人們在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中以最短時間獲取最多信息的需要。②這一切得益於移動互聯網技術大發展,3G、微博等一係列移動信息傳播與分享技術催生了微時代的傳播模式。微電影滿足了人們隨時隨地快捷方便的接受需要,微博140個字的限製其實更是一種對博友的方便,微紀錄也點滴記錄當下人所思所感。《故宮100》也做了相應的民調:其中兩道問題涉及到新媒體傳播:“您覺得《故宮100》百集每集6分鍾的這種新的播放形式怎麼樣?”。47.23%③的網友表示出對這種微紀錄的肯定。在問及收看方式的時候,56.24%的被訪對象是通過網絡、手機等新媒體點播觀看的。這也正體現出微紀錄與新媒體的密切關係,微紀錄短小精悍,新媒體方便快捷。《故宮100》的傳播效應遠不止於此,它還成為新媒體上隨時被調出來個性化觀看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