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業理論對大眾傳媒發展的現實意義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蘇白潔
【摘 要】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霍克海默和阿多諾提出的文化工業理論與當代大眾文化和大眾傳媒的發展存在契合點,其中提到的商業化、標準化、程式化等核心問題都是當代大眾傳媒遇到的問題,並對其發展造成了諸如公信力下降、競爭加劇、娛樂性增強等方麵的影響。文化藝術性的逐漸喪失、文化底蘊的日趨幹涸、受眾的盲目接收是學者批判文化工業的重點,如何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讓大眾傳媒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大眾傳媒如何規避文化工業帶來的弊端,是本文主要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文化工業 大眾傳媒 現實意義
“文化工業”的概念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在《啟蒙辯證法》一書中首先提出,並明確指出這是資本主義工業高度發展的產物,也是自己的批判對象。“所謂的文化工業是指憑借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大規模地複製、傳播文化產品、文化商品的娛樂工業體係。”①而文化工業理論集中表達了啟蒙在意識形態方麵的倒退,大眾文化受其影響最甚,在當時大眾傳媒發展有限的條件下,電影、廣告、廣播、報紙是傳播大眾文化最重要的載體,受文化工業影響最為明顯。時至今日,大眾傳媒的手段、載體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包括廣播、報紙、電視、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甚至愈演愈烈的媒介融合趨勢,都在與文化工業的相互影響下呈現出新的特征。
文化工業理論有很多與當代大眾文化現狀相契合的部分,因此該理論在當代仍有其合理性。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大眾傳媒為我們呈現出過度的速食信息和速食文化,人們接受的信息和文化也越來越浮於表麵。在這種被文化工業抹殺了藝術性和審美性的文化環境中,大眾感受到的是精神的空虛和娛樂透支後麵對文化荒漠的焦灼。“我們被巨大的生存壓力和快速的流行時尚所左右,淪為工業化和市場化的奴隸,成為無思想、無主見、無個性的精神盲流,整日沉浸於替代性和虛擬性的滿足之中而不能自拔。”②
一、文化工業理論的產生對大眾傳媒的影響
1、大眾傳媒的公信力下降
“在壟斷下,所有大眾文化都是一致的,它通過人為的方式生產出來的框架結構,也開始明顯地表現出來。……電影和廣播不再需要裝扮成藝術了,它們已經變成了公平的交易,為了對它們所精心生產出來的廢品進行評價,真理被轉化成了意識形態。”③在這種模式化、工業化的文化傳播中,大眾傳媒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和公信力明顯下降。
2、加劇大眾傳媒之間的競爭
“‘文化工業’從生產機製上講主要是受商業資本和統治階級的控製,生產出來的文化商品已不再是單純的藝術品。”④從此看出信息的消費是文化工業中大眾傳媒商業資本運作的根本,也是大眾傳媒之間爭取受眾、進行商業化競爭的源頭。怎樣獲得最大利益,讓自身在市場競爭機製中不被淘汰,是大眾傳媒必須考慮的因素。文化工業商業化的特質,讓大眾傳媒之間的競爭呈現愈演愈烈的趨勢。
3、政治色彩淡化,娛樂性增強
阿多諾和霍克海默認為文化工業有欺騙大眾的性質,用文化產品娛樂方式的滲透來迷惑大眾。“文化工業對消費者的影響是通過娛樂確立起來的;公開宣布的法令並不會對此產生破壞作用,相反,娛樂規則中所固有的敵意倒會產生這樣的作用,因為這種敵意比它針對自己的敵意還要強。”⑤娛樂至死的時代裏娛樂現象成為大眾傳媒精心捕捉的噱頭,其一為挖掘商業利益,其二為利益集團控製對其有益的消費人群。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將這種外在娛樂化的手段稱為“別有用心”,大眾傳媒的娛樂方式讓受眾沉溺於獵奇、歡愉之中,追求生存壓力下身心頭腦的完全放鬆,從而失去思考力,不知不覺成為文化工業的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