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媒體在危機報道中的表現(1 / 2)

淺談媒體在危機報道中的表現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許媛媛

【摘 要】每當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新聞媒體往往迅速出擊,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揚長避短,最大限度地發揮新聞媒介的作用。本文以2013年4月20日發生的雅安地震為例,分析各類新聞媒體在危機報道中的表現。

【關鍵詞】雅安地震 新媒體 危機報道

2013年4月20日上午8點0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裏氏7.0級地震。截至4月27日8時,遇難人數升至196人,累計造成231萬餘人受災。全國人民眾誌成城,抗震救災。其中,新聞媒體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各類媒體利用自身的優勢,成為溝通災區群眾與外界的橋梁,為救災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一、報紙

1、注重深度報道

與其他媒體相比,時效性無疑是紙質媒體的硬傷。撰寫文章,製作專題,排版印刷……當讀者看到報紙上的報道時,其實他們早已通過其他新聞媒體了解到地震的基本情況。因此,報紙應揚長避短,在深度報道上下功夫。

2013年4月25日《南方周末》頭條《擁擠的營救》中提出“我們應該告別情感救援,實現專業救援”。在其他各類媒體大量報道全國人民眾誌成城參加救援時,《南方周末》進行了更加理性的思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救援方式是汶川地震留下的遺產,玉樹地震、彝良地震都是這一救援思路的延續……不做到建立在信息完全共享上的統一指揮,就不能實現專業救援”。《南方周末》是周刊,因而在時效性方麵與其他媒體難以抗衡,但是它很好地利用了紙質媒體擅長進行深度報道的優勢,對各類信息進行加工與整合,經過深刻的思考寫出了這篇報道。

2、運用版麵語言

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製約內容。在紙質媒介中,版麵語言是一種很重要的形式語言,它包括版麵空間的安排、字體字號的設置、文章在版麵中的位置、圖文配置比例等等。如果版麵語言運用恰當,則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版麵編排過程中,要重視圖片的運用,尤其是頭版圖片。圖片簡明、直接、概括、感染力強,很容易引起讀者的興趣,方便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到新聞的核心內容。

在4月21日的報紙當中,各大報紙都刊登了雅安地震的新聞,有的還占用許多版麵,如《京華時報》用24個版麵報道地震,其中既有宏觀場景又有微觀細節,既有領導人又有普通群眾,既有受災信息又有服務信息,真正體現了全方位報道。絕大部分報紙將雅安地震的新聞放在了頭版頭條,文章標題一般使用黑體,顯得莊嚴肅穆。同時,很多報紙還采用通欄標題的做法,給讀者造成很強的視覺衝擊力。

二、廣播

在這個新媒體崛起的時代,廣播似乎已經被人們慢慢遺忘。然而,2008年汶川大地震使廣播重回人們的視線,其作為應急媒體的優勢地位逐漸凸顯。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廣播的作用是其他媒體無可比擬的,它以自身獨特的優勢,在報道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傳遞著令人溫暖的聲音。

1、直擊現場,真實再現

廣播媒體可以在第一時間直擊現場。電視媒體要想播出節目,必須經過采訪、錄像、剪輯、合成等工序,報紙則更不必說,撰稿、校正、排版、印刷,這些都會浪費寶貴的時間資源。而廣播則不然,隻需要對現有信息稍加整合,主持人進入錄音棚即可開始播報新聞。

在4月20日上午8時28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突然打斷正在播出的“成都航空一客機違規盲降”,緊急插播了地震的消息:“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今天早上8點0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13公裏。”9時04分、9點25分兩次插播地震情況。10點06分特別直播《雅安緊急救援》,報道災區受災以及救援情況,連線成都記者,真實再現災區的情景。

2、雙向溝通,撫慰民心

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後,通訊設備遭到極大破壞,信息流通不暢。但人們對信息的渴望是十分強烈的。這時,廣播的重要性就凸現出來。廣播用電來傳輸,信號覆蓋優勢極強,因此,隻要在電波覆蓋範圍內就可用接收設備收聽廣播。這樣,一台價格低廉的小小的收音機就成了連結震區與外界的橋梁,發揮著通報災情、安撫民心、聯絡信息的重要作用。同時,為了鼓舞士氣,電台還會播放許多振奮人心的音樂,透過電波為災區人民鼓勁加油。

三、電視

1、發揮權威性和專業性

與其他媒體相比,電視最大的優勢在於其權威性和公信力。從記者的專業素養、設備的專業程度、收視覆蓋人群、信息完整程度、報道立體程度等方麵來看,電視所具備的優勢是其他媒體所難以企及的,因而,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後,人們會更加信任電視媒體所作出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