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戶籍薄上寫的民族是漢,可骨子裏少數民族的基因太多。
直白地說,秦王寨的公民是漢、匈奴、突厥、鮮卑、契丹、女真、黨項、羌、氐,多個民族雜交的後代。
秦可新的這個判斷準確不準確,一時半刻還無從考證;但秦可新相信自己的判斷沒有錯。
尤其是秦姓和王姓,後代普遍形體魁梧,脾氣暴躁,不甘屈從他人;少了漢族人的圓滑、冠冕、靈透、詭秘。
秦可新盡管隻有11歲,個頭卻在160公分左右,從後麵看,已是虎背熊腰。
後來,秦可新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有人問他:“老秦,你們祖先有無出處?什麼時候遷徙秦王寨的……”
秦可新便就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懷疑我們祖先不是純種的漢人,可能是匈奴或者鮮卑民族融合而來……”
匈奴和鮮卑同一祖先,從這個論點說開去,秦可新有可能是匈奴的後代;但秦可新又不敢肯定,要真是的話,祖先在蒙古人統治的元朝就不會被歧視。
至於王姓,秦可新有點肯定地說,他們是完顏氏,也就是女真民族。
興起於白山黑水的女真民族滅亡了北宋,建立了金朝,統治秦嶺以北的西秦大地一百多年,後來被蒙古和南宋的聯軍滅亡。
金朝滅亡後,散落西秦大地的完顏氏為了生存,改完顏姓為王姓,其意是他們祖先曾經做過帝王,他們是帝王的後裔。
無論秦王寨的各個姓氏出處如何,早年間,他們都信奉佛教,每月初一十五,紛紛去潤善寺拜謁佛祖釋迦牟尼。
潤善寺坐落在秦王寨村落的正當央,除過每年順理成章的拜謁時間外,平日裏,秦、王、張、趙、李、雷、康諸姓,也都三三倆倆前去拜謁。
正月十八是潤善寺廟會的日子,每個姓氏還要組織鑼鼓隊,放鳥銃,家族男女老少全都參加,浩浩蕩蕩前去上香,以示對佛祖的崇敬。
秦姓人自從建起天神廟後,不僅要上潤善寺叩佛,還得來天神廟拜道。
因為天神廟的主神是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道教的最高統帥,元始天尊也受他節製。
因此,秦姓人便說:“天神爺是福神,受秦王寨秦姓人香火供奉以來,秦門人丁興旺,官運亨通。”
秦姓人在秦王寨有好幾百戶,以天神廟為坐標,分廟前秦姓和廟後秦姓。
廟前秦姓就是秦可新家這一枝葉,貧苦大眾居多。
廟後秦姓卻有顯赫的四大家,四大家在滿清期間都出過大人物,後來又出了一個秦臨西,是個省級官員。
廟前頭秦姓盡管也出過秦可新這樣的大企業廠長,但企業廠長算不上官吏,廟前頭秦姓直到現在,還是默默無聞。
廟前頭秦姓和廟背後秦姓盡管矛盾重重,可在信奉天神爺這一點上,觀點還是一致的。
因之,天神廟每年兩次,廟前廟後的秦行人都是高度重視……